2.昆曲
昆山腔在明代简称昆腔,或称传奇,清时始称昆曲。据记载,明代嘉靖、隆庆年间(1522年-1572年),戏曲音乐家魏良辅等人对昆山腔作了重大改革。他们把“平直无意致”的唱腔改为“细腻水磨,一字数转,轻柔婉转,圆润流畅”的水磨腔;在唱法上强调“声则平上去人之婉协,字则头腹尾之毕匀。功深熔琢,气无烟火,启口轻圆,收音纯细”(《度曲须知》);表演方面,重视身段动作的优美和歌舞的合一;伴奏方面,在以笛为主的箫管中引进了琵琶、三弦、筝、月琴、鼓、板、锣等乐器。经过这番改革,昆山腔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和提高,不久演出了梁辰鱼根据魏良辅设计的音乐所编写的第一个剧《浣纱记》,受到群众的欢迎,扩大了昆山腔的社会影响。这一来昆山腔便成为南曲声腔中最突出、最有影响的剧种,并从南方逐步扩大到了全国。明沈德符《野获编补遗》中说,昆山腔被士大夫带入北京后,成为玉熙宫的大戏之一。
昆曲的音乐是在南曲基础上吸收了北曲以及唐宋大曲、金元诸官调等的滋养而形成的。唱腔音乐和伴奏音乐都使用曲牌,故称为曲牌体。伴奏曲牌有时又称“吹打”或“吹打牌子”。
昆曲曲牌除单个的短小曲牌外,还有将若干个短小曲牌按一定的规律连成较长较大的套曲,或叫套数。套曲的结构一般分为引子、正曲和尾声三部分,如《牡丹亭·游园》折:由引子《绕地游》,正曲《步步娇》,《醉扶归》、《皂罗袍》、《好姐姐》,尾声《隔尾》组成。
昆曲常用的曲牌有数百首,有时以音乐性质分为喜乐、哀乐、宴乐、军乐、舞乐、神乐等;有时以使用的乐器分为丝竹曲牌、笛子曲牌、唢呐曲牌等。编剧者和演唱者可以根据各曲牌本身所具有的情趣,自由选用,也可以根据新内容的要求进行创作或把旧曲牌进行发展变化形成新的曲牌。各个曲牌由于各具有不同的情趣,久而久之,使用的场所便逐渐趋于固定化。如皇帝出场多用《朝天子》;文官上场多用《工尺上》、《六幺令》;元帅升帐、出兵、摆阵、班师多用《大开门》、《水龙吟》、《得胜令》、《醉太平》等;一般摆宴、迎亲多用《小开门》、《万年欢》;法场、祭奠多用《哭皇天》;换装、跳形、打扫多用《柳青娘》、《老八板》、《哪吒令》等。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