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对西湖美学特征的发掘,深具启发意义,对后世的影响极为深远。
在美的本质问题上,李泽厚、刘纲纪先生的《中国美学史》这样说:美就其本质而言,既具有合规律性,又具有合目的性,它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也可说是必然与自由的统一。
中国有一个成语叫作“对牛弹琴”,就是讽刺选错了审美主体。琴声是美妙的,但只有人才会欣赏它,对于牛来讲,琴声没有任何意义。一个事物,只有当它具有了美的形式并且符合了人的审美情感与艺术理想,为人所欣赏时才是美的,两个条件缺一不可。
在对以“清美空灵”为特征的西子湖山形胜的审美鉴赏中,一生深具尚清审美趣味的苏轼可谓是这一方山水的真正知音,对于西湖山水审美价值作了前无古人的褐橥与发掘。
从一定的意义上说,中华民族是一个深具“尚清”民族性的民族,中国美学是一种本质上推崇“尚清”趣味的美学。
“尚清”审美趣味指的是古代中国人在审美时的一种特殊倾向,这种审美倾向主要就是对清淡美的崇尚。这种审美趣味的孕育与成熟是中国传统文化心理在审美活动中的体现与积淀,有着普遍的文化心理支撑,包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文字是民族文化心理的凝聚,从字源上看,“清”的本义《说文解字》释云:“服也,澈(澄)水之貌。”段玉裁注:“明也。澄而后明,故日澄水之貌。”可见清的本义是指水清,水由于清澈而透明,与“浊”相对,即“清”是指水的纯净、透明、不杂的状态。我们还可以分析一下清字的字根“青”,刘熙《释名》:“青,生也,象物生时色也”,青为草木生长之色彩,象征了生命的活力。由此可见,青,清,都含有指向物质界生命原初纯净清彻的初义。
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是“天人合一”,即立足于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中国的哲学、文化、艺术等都是在这一基本精神下展开并建立起自己的体系。从先秦哲人的宇宙本体论而言,宇宙本体为“清”之源泉。大自然的清明、和谐、有序都体现在“清”字上。《老子·第三十九章》赞颂了天清、地宁之美,老子曰:“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洪范传》曰:“清而明者,天之体也。”以清明作为自然的一大特征。《淮南子·本经篇》则说:“四时不失其序,风雨不降其虐,日月淑清而扬光,五星循轨而不失其行。”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