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宋画与西湖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807587903
  • 作      者:
    寿勤泽著
  • 出 版 社 :
    杭州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3
收藏
内容介绍
  《杭州全书·西湖丛书:宋画与西湖》呈现在广大读者面前,它们有卖点、有市场,获得颇佳的社会口碑。更值得我们欣慰的是,经过十余年孜孜不倦的努力,我们在推出众多研究成果的同时,还在西湖学研究院周围,集聚了一批高水准的专业人才,并将西湖学的研究推向了社会,推向了境内外,使西湖学这门既充溢着浓烈杭州乡土特色又具有广阔视野、研究价值的学科,得到了众多优秀人士的关注、理解和支持,为今后西湖学的深入研究和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展开
精彩书摘
  苏轼对西湖美学特征的发掘,深具启发意义,对后世的影响极为深远。
  在美的本质问题上,李泽厚、刘纲纪先生的《中国美学史》这样说:美就其本质而言,既具有合规律性,又具有合目的性,它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也可说是必然与自由的统一。
  中国有一个成语叫作“对牛弹琴”,就是讽刺选错了审美主体。琴声是美妙的,但只有人才会欣赏它,对于牛来讲,琴声没有任何意义。一个事物,只有当它具有了美的形式并且符合了人的审美情感与艺术理想,为人所欣赏时才是美的,两个条件缺一不可。
  在对以“清美空灵”为特征的西子湖山形胜的审美鉴赏中,一生深具尚清审美趣味的苏轼可谓是这一方山水的真正知音,对于西湖山水审美价值作了前无古人的褐橥与发掘。
  从一定的意义上说,中华民族是一个深具“尚清”民族性的民族,中国美学是一种本质上推崇“尚清”趣味的美学。
  “尚清”审美趣味指的是古代中国人在审美时的一种特殊倾向,这种审美倾向主要就是对清淡美的崇尚。这种审美趣味的孕育与成熟是中国传统文化心理在审美活动中的体现与积淀,有着普遍的文化心理支撑,包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文字是民族文化心理的凝聚,从字源上看,“清”的本义《说文解字》释云:“服也,澈(澄)水之貌。”段玉裁注:“明也。澄而后明,故日澄水之貌。”可见清的本义是指水清,水由于清澈而透明,与“浊”相对,即“清”是指水的纯净、透明、不杂的状态。我们还可以分析一下清字的字根“青”,刘熙《释名》:“青,生也,象物生时色也”,青为草木生长之色彩,象征了生命的活力。由此可见,青,清,都含有指向物质界生命原初纯净清彻的初义。
  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是“天人合一”,即立足于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中国的哲学、文化、艺术等都是在这一基本精神下展开并建立起自己的体系。从先秦哲人的宇宙本体论而言,宇宙本体为“清”之源泉。大自然的清明、和谐、有序都体现在“清”字上。《老子·第三十九章》赞颂了天清、地宁之美,老子曰:“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洪范传》曰:“清而明者,天之体也。”以清明作为自然的一大特征。《淮南子·本经篇》则说:“四时不失其序,风雨不降其虐,日月淑清而扬光,五星循轨而不失其行。”
  ……
展开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名湖之美与都城之胜
第一节 灵山云水隐西湖
——西湖的形成与变迁
第二节 天开画图在西湖
——历代以来西湖的治理与保护

第二章 西湖烟水藐不同——唐宋时期西湖文化的积聚
第一节 淡墨逸笔绘清秋
——“唐宋变革”时期西湖文化的孕育
第二节 依旧烟笼十里堤
——白居易、苏轼与西湖的情缘
第三节 胸襟潇洒墨花飞
——晚唐五代江南逸格水墨画艺术

第三章 云清水澹墨生烟——北宋时期的西湖绘画
第一节 一波湖光映远山
——声名远播的西湖名胜
第二节 魂魄犹自画图中
——文献记载的早期西湖画作
第三节 一任意气写天机
——江南逸格水墨画的流风余韵

第四章 濡染大笔何淋漓——南宋时期的西湖与绘画
第一节 别有洞天在西湖
——清绝奇美的西湖风景
第二节 琴心三叠现丹青
——西子湖畔的皇家画院
第三节 情在湖心深深处
——与西湖相关的山水画艺术
第四节 百般红紫斗芳菲
——与西湖相关的花鸟画艺术
第五节 一袖清风拂乾坤
——与西湖相关的风俗画艺术
第六节 莎庭春雨禅心静
——与西子相关的禅僧画艺术

第五章 人归尘,画留魂——西湖绘画艺术的地位与影响
第一节 百年便觉风流远
——西湖绘画艺术对于后世的影响
第二节 蓬山远去千万重
——西湖绘画艺术对于外国的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