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清华美术.卷15,具象雕塑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302324683
  • 作      者:
    张敢主编
  • 出 版 社 :
    清华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3
收藏
内容介绍
  无论从创作还是传播的角度讲,具象雕塑与现实世界的交流更为直接。这也是它能在人类文明史中保持数万年强盛活力的根本原因,也是它能在当代从容地介入到各类话题之中,揭示真实,搭建人与世界关系的优势所在。在本卷的策划过程中,我们一直很庆幸,具象是一个相对中立的概念,“现实”或“写实”之谈已经承载了太多的历史负担,尤其是在中国,讨论时要费不少辨析之功;同时,具象也是为现代艺术催生的概念,更容易让人思考它在现代之后的作为。本卷邀请了孙振华、殷双喜两位理论家和艺术家陈云岗,分别就中国当代具象雕塑的实践历程、具象雕塑的价值以及跨专业的雕塑创作做了深入的梳理和评价。《清华美术》也一如既往地以学术研究为主旨,同时积极关注各个艺术门类中的创作前沿。在本卷中,读者可以看到田世信、王洪亮、隋建国、魏小明、曾成钢、李象群、展望、焦兴涛、向京、李占洋、柳青等艺术家的作品,充分展现了中国当代具象雕塑的多元景象。当然,限于篇幅,本卷无法涵盖中国具象雕塑的全貌,在艺术家选择上的疏漏也在所难免。
展开
精彩书摘
  三、中国古代的具象雕塑
  具象雕塑在中国是一个不好说的问题。
  相对而言,中国古代的雕塑大多是具象的,但具象的结果与西方不同。古代工匠们还是希望把对象塑得更像一些,但由于技术原因与审美意趣的原因,有意识地忽略了更准确地与对象相像的成分,从而使中国的具象雕塑形成了用当今的具象概念难以匹配的局面。也是为了方便的说法,人们更愿意使用意象的概念。这有效地化解了具而不具的中国雕塑面貌,同时也“提升了”中国雕塑的风格特点。
  但是中国的雕塑不是严格的具象形态,至少不是人们谈论的西方古典写实雕刻那样的“具象”概念。因为中国的古代雕刻中从来没有将与具象写实雕刻息息相关的解剖学、人体结构学,精确地发展到足以能够参照、认识并运用到艺术造型中的地步。
  中国人有中国人自己对解剖的认识。
  世人皆知,中国人完全是按照对自然宇宙的认识来理解自身的。中国人相信,人就是一个缩小了的宇宙。宇宙中自然现象与状貌,在人身上都有相应的对应点。所以,不须将人或其他动物做拆解开的研究,只须凭着部位、作用、大概形状进行“类似的”获取就够了。在这个过程中,类比法起着持久的作用。如站如弓、坐如钟、杨柳腰、杏眉眼、指如削根葱等,富有诗意且充满联想。流传于民间匠人中的许多雕塑口诀都是立足于具有象征性的类比(一如中国诗歌中的比兴)法的。所以,对被象征物的把握便成为造型的标准。如“松”的形状自然成为武士一类形象力求要达到的造型目标。如此理解、认识对象的侧重点,在于对“松”所具有的属性——富有力量、紧张、充满张力进行表现,并充分地体现在造型的总体形象与局部形象中。同样原因,菩萨、乐女、罗汉以及他们的各个局部,也都有各自依据类比的物象做参照。例如许多菩萨的肩被类比为“象鼻肩”,手臂则如同“莲藕”;武士、力士的肚腹则如“南瓜”,等等。工匠们对参照物(类比物)的把握,既方便又明了;既将“人”体物化为了“大自然”,又将日常所见的生动物态,“装配”到了人身上。这比起西方深入研究人体解剖结构并记住每一节骨头、每一块肌肉,并把握其在运动中的形体变化来说,是最为方便的快捷方式了。
  所以,中国古代雕塑也是具象的,只是对物象进行了变相的具象而已。
  中国的具象艺术,是以彼象移作此象,但并不对对象进行结构性的彻底改变,而且也非常注重更为完善性的丰富形象。首先,中国的战国、秦汉时期的绘画、雕塑中即以“成熟”的程式化方式进行造型。将动物、植物、人物,一切生命体都统一、集合,适合于或流畅、或繁复、或宏大的画面之中。如在汉画像中,动物、飞鸟与山川、流云的结合,人物与树木屋宇的结合等,充分体现了东方艺术工匠们将人放入自然环境中共同观照的视觉理念。所以,在那些圆雕的塑造中,也同样将人自身的高低起伏、结构形状等,都“化解”在被强化与被刻意地设置好了的、换了相的结构之中。
  ……
展开
目录
焦点:纪念邹跃进
我的师兄邹跃进
忆老邹
怀念邹老师
怀念我的老师邹跃进

专题:其象雕塑
1.理论
中国当代具象雕塑概观
具象雕塑存在的理由
从技艺到艺术——关于非雕塑专业的雕塑
2.人物
田世信访谈
北京十年
物、身、心之间-兼谈中国写实雕塑
危险的平衡——雕塑家魏小明访谈
曾成钢访谈
李象群访谈
我的导师李象群
创作心路( 1990-2010)
展望艺术的社会学想象力

个案
敞开的艺术
“真实”的秘密
关于“具象雕塑”展开的对话——向京VS杭春晓
创作随笔
俯视原点——漫说董书兵的婴儿系列
作品选登

学苑
由《自然的肖像》谈我的艺术创作观
拼容·接触·剥离
16世纪入华的天主教图像
18世纪法国的油画修复政策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