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暗箱:西方经典油画技巧探秘:the western classical oil painting techniques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31455042
  • 作      者:
    邸立丰著
  • 出 版 社 :
    辽宁美术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3
收藏
作者简介
  邸立丰,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1990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硕士研究生班。多次荣获中国油画大奖,作品广为世界各地所收藏。巨作《大清皇室图》《无邪的东方》轰动北京及香港。曾经在美国及欧洲举办个人巡回展览。其独到的表现、深厚的技巧简朴深刻,庄重清丽,常令人想起逝去的岁月,昨日的辉煌。现任教于鲁迅美术学院。
展开
内容介绍
  《暗箱:西方经典油画技巧探秘》的现实意义就在于邸立丰所提出的一些明确观点,例如他认为油画艺术的精神性与品格、个体生命价值与艺术精神的判断与取向和艺术创作生命的整体价值坐标的确立必定是一个漫长而持久的过程,人作为艺术家表达的主体,人的复杂性决定了艺术家的复杂性,艺术家尤其是转型时代的艺术家,必然是会从人的生存现状及生命本质中寻找自己的精神和品格。进而又提出在这样的背景下,艺术家最重要的才能和基本素质是什么的问题。
展开
精彩书摘
  裹尸布研究员林恩’皮克内特说:“这真可怕,也令人惊叹……”裹尸布的耶稣遗像伪造者必定是个异教徒。他必须懂得解剖学,必须对科技了如指掌,20世纪以前的数代人全被他蒙骗了。”达’芬奇着迷于光学仪器研究,他在笔记里画有最早的照相暗箱设计图。皮克内特说:“如果达·芬奇知道在他死后的500年里,世世代代朝圣者还在手画十字来朝拜他的画像,我想他一定会乐不可支。”尽管都灵裹尸布依旧广受膜拜,但现在大多数人承认它是伪造的。
  放射性碳年代测定法显示,那块布料产于1260年与1390年之间。然而,耶稣遗像本身还没有做碳年代测定。但是,科罗拉多州都灵裹尸布研究中心主任约翰,杰克逊教授相信,这幅遗像在耶稣受难的年代就已经存在,他否定达·芬奇造假之说。他说:“那种造假之说是建立在一些很可怜的科学知识和历史知识基础之上的。”他补充说,已知裹尸布的最早记录出现在14世纪中期发现的一枚圆形纪念章上,这枚纪念章陈列在巴黎克鲁尼博物馆里。“纪念章上清楚地显示神职人员举起裹尸布,那是在达‘芬奇出生之前约100年的年代……不管怎么说,没有任何证据显示达·芬奇与裹尸布有什么相干。”这位教授认为,对裹尸布所做的放射性碳年代测定结论有错误,因为取样受到了污染。
  都灵裹尸布是一块有人像面容的麻布。据说,耶稣被钉上十字架去世之后,曾用此麻布包裹尸体,因裹尸布血迹清晰地纪录了耶稣的遗容而广受膜拜。怀疑论者则认为裹尸布是中世纪的伪造物,推测它是达·芬奇照相实验的作品,并指出裹尸布上的遗像即为达·芬奇本人。1988年,裹尸布取样做碳-14测定,结论是其年代约为1300年;但也有学者认为检测错误。在对上帝崇拜甚深的西方,有人依然能够对圣物,亦即耶稣的遗物的真实性表示怀疑,并深入研究推论,并公开发表研究成果,这样“大逆不道”的科学研究,只有在思想自由、言论自由、出版自由而无人为禁区的社会才能不受阻碍地进行。
  裹尸布一直被教徒视为神迹,是对耶稣存在的一大证明,梵蒂冈亦早已认定裹尸布是神迹。三尺乘十四尺的裹尸布上,可以见到耶稣的轮廓,仔细得连嘴唇也清晰可见,但是整幅亚麻布都没有包括耳朵、肩膀在内的侧面轮廓,他的身躯、面颊、手臂和手指都比正常的略长,而左手前臂则较右手长。裹尸布的影像只是表面的颜色改变,而没有渗入布中,所以亚麻布的背面并没有耶稣的图像,奇怪地是以摄影底片形式显示的容貌却是异常清晰,并且拥有三维立体图像(经过电脑修补),此外,值得注意的是,耶稣死于36年,但直至1356年才有详细的关于裹尸布的历史文献记载。
  ……
展开
目录
代序
重读经典
——读邸立丰所著系列丛书有感
前言

第一部分 西方暗箱的发明与使用历史
1.暗箱的概念与发明
2.小孔成像与暗箱
3.暗箱在西方的发现与广泛使用
4.达·芬奇用“照相暗箱”的面容塑造法
5.欧洲绘画最早应用暗箱技术
6.西方油画之父扬·凡·爱克将暗箱与油画技术发挥到极限
7.丢勒的版画留下了使用暗箱最直接的证据
8.安格尔使用了某种仪器才得以达到这种视觉上的效果
9.乔托到凡·爱克之间的欧洲绘画的巨变与飞跃
10.中世纪大师应用暗箱与透镜的作品分析
11.欧洲艺术家与中国绘画的密切联系
12.伽利略把凸透镜和凹透镜进行搭配,近代天文学的大门被打开
13.牛顿三棱镜分解七色日光

第二部分 中国历史上研究暗箱与小孔成像的证明
1.墨子——探索光学成像原理的第一人
2.沈括《梦溪笔谈》表述了凹镜成像
3.刘安的《准南子》用冰作透镜
4.汉初《淮南万毕术》大镜高悬
5.清初孙云球磨制透镜
6.清代学者博明研究“负后像”现象
7.元代天文数学家赵友钦严谨的孔隙实验
8.清代邹伯奇从研究塔倒影到制成中国第一台照相机
9.中国皮影对于光影的研究

第三部分 新时代的科技手段与架上绘画的结合和发展
1.安蒂基西拉机器——世界上最古老的电脑
2.本雅明预见到复制图像将决定性地改变视觉艺术
3.高像素图像的高速发展对现实与可视视觉的认识的改变
4.艺术精英化理念与大众的娱乐需求使绘画面临尴尬处境
5.架上绘画有其他艺术形式所不能取代的魅力
6.从科技发展看影像科技与写实油画创作的融合

编后记
作者简历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