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 文何派
到了明代中期,由于文彭、何震的倡导,印章艺术发生了划时代的大变化。首先是改革了刻印材料、引进了青田石章,使得学识渊博的人能自篆自刻,篆刻艺术由铜印时代进入了石印时代。其次,从形式上,也一反隋唐以来日趋板滞无生气的九叠文,和渐趋纤弱的宋元圆朱文,文何派的印家高举宗法秦汉印的复古大旗,竭力提倡典雅、浑朴的风格。同时,受隋唐以来官印印背凿款的启发,开始在石章上刻款,并且在内容上把单纯地保留刻制者姓名的作用,发展为咏物抒情,与印章艺术有机组成的完整艺术形式。明清两代文人雅士的文艺修养,使边款形式达到了诗文书画的完美统一,方寸之地寄托了艺术家的奇思妙想。印章艺术的大变革,产生了以文彭、何震为先导的一大批卓有成就的篆刻家,给我们留下了大批珍贵的印章遗产,印章艺术又一次掀起高潮,古老的印坛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篆刻理论这一领域也得到了相应的进展。下面介绍文彭、何震与他们的部分作品。
文彭(1498—1573),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字寿承,号三桥,是著名书画家文徵明的长子。擅书画,曾做过两京国子监博士,因此一些书上称他为文国博。他把灯光冻石引进到篆刻界,对篆刻艺术的发展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元末王冕最初以石代铜刻印的尝试,到了文彭时代才广开风气,成为时代的习尚。
据周亮工的《印人传》记载,文彭一次途经西虹桥,看到了一个老人肩负的两筐石料,这种当时用来制作妇女装饰物的冻石,引起了这位国子监博士的注意,因此就把石料全买下了,灯光冻石就是通过这样的契机,进入了篆刻界,使秦汉之后沉闷荒芜的印坛开出了第一批奇花异卉,使明清的篆刻界进入了一个任凭驰骋的广阔天地。
由于文彭在篆刻史上承前启后的功绩,人们把他视作开宗立派的祖师。但因当时无编集专人印谱的风气,故文彭的印流传极少。而一些造假印者又喜伪托文彭得以牟利,因此,传世之作真伪混杂。这里从他书画作品上的自用印中选择几方介绍赏析。
朱文“文彭之印”(图105),把圆朱文圆劲秀丽的结体和线条在印章上表现出来,很不容易,这对看惯了九叠篆的人们来说,真可说是耳目一新。“文”字采用古写法,饰以三撇,“彭”字下部一横延长,把三撇置于一横之上,有一种稳定感,“印”字的“爪”字头,变化为三个极具装饰感的钩圈,在稳定的基调中,显得富于变化而不呆板,充分显示其艺术创造能力。
白文“文彭之印”(图106),刀痕明显,虽然四字笔画悬殊,但“彭”字连边后,使人感到笔画比较统一,从这方印可以明显地看出他在学习汉印传统中所作的探索和努力。正如明人周应愿《印说》一文中的生动比喻:“刻阳文须流丽,令如春花舞风;刻阴文须沉凝,令如寒山积雪;刻落手处须大胆,令如壮士舞剑;刻收拾处须小心,令如美女拈针。”我们从他的朱白文创作中,可以看出他的确有这方面的追求。此印四边破损严重,据记载,这也是文彭在模仿汉印残破美方面作出的尝试,据说他刻完印后,有时把印放在木盒中,叫童子不断摇动木盒,借助石章在木盒内的不断碰撞来显现出一种斑驳古朴的奇趣。
“任侠自喜”(图107)一印,学比较工整的汉印,尽管离汉印的神髓还有一大段距离,后起的一些明清印家,刻白文确有远远超过他的,但作为一个刚刚摆脱九叠文藩篱的探索者来说,其意义远远不在一方印。此印及下列“七十二峰深处”均收录在《承清馆印谱》。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