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科幻电影启示录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0069123
  • 作      者:
    林韬,王慧婧著
  • 出 版 社 :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
  • 出版日期:
    2013
收藏
编辑推荐
  7部经典科幻电影!
  7个成功的内在规律!
  7把通向科幻电影成就殿堂的钥匙!
  全方位记录《异形》《终结者》《侏罗纪公园》《地狱男爵》《第九区》《变形金刚》《黑客帝国》的制作过程与幕后故事;详细解读成功科幻片的前期筹备、特效表现、形象设计、故事构思、主题植入以及概念设计等具有借鉴价值的创作方法;结合中国电影的环境与市场需求,勾勒国产科幻电影的未来图景。
展开
作者简介
  林韬,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摄影系“视觉概念设计”硕士研究生专业创始人、专业导师,中国影视摄影师学会会员,中影动画电影技术审查专家。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学学士、硕士,北京电影学院电影学博士,公派留学美国南加州大学(USC)电影学院,研究学习摄影与导演创作。部分艺术创作。
  2012电影:《隐私保险箱》,摄影指导。
  2012新媒体影像:《变构系列》入选参加“艺术北京/影像北京主题展——”同分异构“影像现象展”。
  2011广告:大型政府形象片《鄂尔多斯20+10》,导演。
  2009绘画:素描作品《女人体》《女青年像》入选“中央美术学院素描60周年展”。
  2008数字电影《春天的故事》,导演。
  教学成果与学术著作:
  2012主讲课程“造型艺术构思”(也称为“现代影像创作”)被评为北京电影学院精品课程。2012专著《影像的创造》,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3年在台湾出版,书名为《摄影停格:用电影手法拍出最动人的照片》,电脑人文化出版社。
  2009专著《电影摄影应用美学》,中国电影出版社。该著作2011年6月被评为北京电影学院院级精品教材一等奖。
  2003专著《数码绘画艺术》,重庆出版社。
  
  王慧婧,北京电影学院电影学硕士,主攻电影文化研究方向,专注于科幻电影的形象与文化研究领域。本科毕业于中国戏曲学院,获得文学学士学位,主攻导演方向。参与完成北京电影学院院级科研项目“电影视觉概念设计”,发表学术文章《电影概念设计研究之“机械人类”》。从事7年媒体类相关工作,曾在北京电视台、山东电视台、新华社音像部担任编辑、编导,任影视剧《低头不见抬头见》纪录片导演,在美国体育类节目WPT中担任栏目主编。
展开
内容介绍
  《科幻电影启示录》以7部经典科幻片作为分析模本,详细阐释并探讨了科幻电影的制作规律与审美特点。原始技术拍摄的科幻经典《异形》,阐述了科幻电影扎实的前期筹备过程;“终结者”机器人的颠覆式创意与创造性技术表现代表着幻想类角色崛起,催生出银幕上第一个CG主角-T-1000终结者机器人,展示出特效技术的魅力;《侏罗纪公园》中出现的“虚拟生物”,以里程碑式的创作技术引出虚拟生物的进化历程;通过解析影片《地狱男爵2:黄金军团》中形形色色的虚拟角色形象,揭示出支撑虚拟角色造型的艺用解剖学,进而梳理了科幻电影史上典型的机械人类角色与解剖学紧密结合的造型演变史;以《第九区》为例,展现科幻片的故事性,突出情感表现与人物刻画的魅力,强调了科幻电影的创作表达始终以传统电影创作为基础;从影片《变形金刚》的变形创意人手,唤醒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前后的“变形金刚”记忆,解密影片中参与机器人战争的武器装备,揭示影片将“美式主旋律”思想寓于科幻娱乐中的策略,即借助娱乐化策略塑造大量正面军人形象,通过战斗展现国防军备实力,阐述科幻影片巧妙输出国家文化价值的手段;透过《黑客帝国》创造的科幻新系统全方位解读科幻片的概念设计理念,剖析影片中创新的技术神话,详细阐述与众不同的“母体”世界“概念设计”体系中的每一个概念的运用。
  读者从书中不仅能了解科幻片制作的背后故事,还能通过文章深入的阐析解答关于科幻片技术、创作、主题、美学等方面的诸多问题,从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来认识科幻类型电影。
展开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原始技术”打造科幻经典
第一节 科幻片的里程碑
导演
剧作设计:太空中没有人能听到你的尖叫
异形揭秘
角色解析
第二节 成功的基石:扎实的前期创作筹备历程
异形概念的起源
剧本筹备
确定导演
甄选演员
太空飞船的设计
第三节 “原始技术”打造经典作品
《异形》庞大的美术布景
《异形》创造的化妆技巧
《异形》的服装道具设计
真人扮演的异形
异形破胸段落的拍摄解析

第二章 幻想类角色的崛起
第一节 幻想类机器人角色的诞生
导演
主要角色与演员
终结者档案
“终结者”记事
幕后故事
票房、荣誉与续集情况
第二节 颠覆式创意与创造性技术的表现
全新概念的机器人:T-800
趋近于人的机器:T-800
第一个CG主角:T-1000
液态金属变形与创意的表现
智慧构思的力量
逆向思维攻破技术壁垒
第三节 幻想类角色“拍摄”的几种关键技术
虚拟摄影机与现实摄影机的运动匹配
机械模型技术
特效制作软件技术的不断发展
幻想类角色的表演

第三章 “虚拟生物”的进化里程碑
第一节 虚拟生物的滥觞
导演
恐龙之父:迈克尔·卡莱顿
成就恐龙的大师们
虚拟恐龙角色介绍
主要演员
票房、荣誉与续集
第二节 创造不可能:制造恐龙
cG特效与模型特效的初次合作
CG恐龙的拍摄与合成
虚拟恐龙的灵感来源
照片级真实的CG特效
第三节 虚拟生物的进化
CG技术
技术进化历程

第四章 虚拟角色背后的解剖学
第一节 《地狱男爵2》:虚拟角色的军团
导演
角色解析
第二节 虚拟生物与解剖学
~人形虚拟生物的造型设计
虚拟动物的造型设计
第三节 机械类角色与解剖学
特别的虚拟角色类型:“机械人类”
“机械人类”系列科幻电影的发展历程
解剖学与“机械人类”
第四节 解剖学与艺术艺用解剖学
初次碰撞
深度结合
解剖学:造型艺术的基础支撑体系
东西方艺术对解剖学的重视程度

第五章 科幻片的情感表现与人性刻画
第一节 饱满情感下的戏剧张力:科幻片的故事魅力
短片《约翰内斯堡的外星人》
创意缘起
外星人的设计理念
特效团队创造的奇迹
现实与梦想:《第九区》的主题
主要角色与主创团队
票房、荣誉及续集
第二节 强化现场感的影像技巧
创造性地使用手持摄影
巧妙务实的照明设计
针对性的特效场景设计与技术实施
第三节 情感表现与人性刻画
约翰内斯堡印记
情感与人性的彰显:《第九区》剧作分析
身份的隐喻

第六章 “美式主旋律”喻于科幻娱乐
第一节 “美式主旋律”的大赢家:《变形金刚》
导演
主要角色与主创人员
《变形金刚》的设计理念
票房、荣誉及续集
第二节 “美式主旋律”与娱乐的巧妙衔接
故事设计:“美式主旋律”与商业创意联姻
VF×与美军“武器Show”
《变形金刚》理念的影响
第三节 在“美式主旋律”旗帜下输出美国文化
观念上的胜利
娱乐年轻化影片更易植入“主旋律”
“美式主旋律”影片中文化输出的细节

第七章 概念设计与科幻电影的创新
第一节 创建科幻新系统
导演
影片逻辑
概念设计师
角色解析
票房、荣誉及续集
第二节 世纪末的技术神话
创造“子弹时空”
亦静亦动的训练
崔妮蒂飞檐走壁
虚拟母体的真实审讯
地铁打斗
第三节 制胜法宝:“概念设计”
《黑客帝国》的概念设计体系
造型与表现策略
第四节 画龙点睛的中国功夫

第八章 中国科幻电影产业的探讨
第一节 科幻电影已经成为电影的主流类型
艺术表现的深度
巨大的商业价值
推动电影技术发展
“唯特效论”的误区
第二节 创新与突破
成功的科幻电影都有其独特的创新点
创新需要勇气,更需要欣赏创新的投资胆识
第三节 “虚拟角色经纪”的秘密
创造虚拟角色
虚拟角色的传播途径
虚拟角色的运营策略
虚拟角色主流化的技术环境与社会环境
第四节 中国科幻电影产业的展望
良好的宏观环境与巨大的科幻市场
科幻本土化与国际化并重
“主旋律”、“国家形象”的科幻传播战略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