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新世纪初潮:“镜”文化思辨.2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106037086
  • 作      者:
    黄式宪著
  • 出 版 社 :
    中国电影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3
收藏
作者简介
  黄式宪,北京电影学院资深教授,著名电影理论家。1956至1961年在北京大学中文系就读,1961年秋分配至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执教,迄今50余年。
  现任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荣誉副会长,并曾先后任第10届、第28届中国电影金鸡奖评委,第5届中国长春电影节评委,第25届夏威夷国际电影节NETPAC(亚洲新人成就奖)评委。自2001年起曾连续6年被聘为美国南加州大学(USC)东亚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2011年2月,在美国亚利桑那州塞多纳国际电影节获得“跨文化交流贡献奖”。
展开
内容介绍
  新世纪伊始,中国银幕八面来风,一派生机盎然,犹如大海在曙光初升之际那奔涌不息的初潮,扑面迎人,颇有一股难以抵御的冲击力。
  随着中国以现代“文明型国家”迅速崛起,中国电影产业在深化体制改革的道路上,迈出了艰难而沉重的步履,迎来了我们电影产业最初的兴旺发达和电影创作多元竞胜的黄金机遇期。
  但是,在这种黄金机遇的背面,潜在地尚存在着若干文化的危机点。中国电影产业崛起的这十余年,竟伴随着一种唯GDP至上的症象,导致“泛娱乐化潮水”之泛滥。深一层来读解,我们票房上的黄金指数,却恰恰与电影在文化上的轻狂、浮躁和贫瘠交错而生,值得引起人们的郑重思考。
展开
精彩书摘
  揭穿来看,这类“后殖民批判理论”,其理论灵感的渊源大约是来自美国著名文化学者弗雷德里克·杰姆逊,他在《处于跨国资本主义时代中的第三世界文学》一文中,曾提出西方第一世界文化霸权和第三世界民族文化关系的论点,由是乃引发出后殖民批判的热门话题。这一话题被引人中国,便成了后现代理论在中国传播的一个支脉。此种后殖民理论,在其看似激进的文化批判话语后面,事实上正潜藏着另一种倾向,即自我矮化的民族虚无主义,并有从“世界二元对立的模式”演变出一种具有排他色彩的文化一元论的危险。
  与前述重新退回到闭关自守式的“内向化”的悲观论调不同,另一种理论的表述则是积极的、进取型的,如一位中年学者所论说的:“中国民族电影的跨界拓展当然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问题在于确定方向。”又说,“制定中国民族电影的文化战略究竟应该从现实的基础和条件出发,还是应该从文化环境的变迁和自身的发展趋势出发,这是一个关键”。还说,时至今日,“不管是否愿意,中国民族电影已不再能够关闭门户,只允许自己拍电影给中国的观众看了,基础薄弱也罢,条件不够也罢,都不可能阻挡这个总体的趋势”。显而易见,新的“外向化”是以民族电影的实力为后盾的,跨文化、跨国族而成为参与国际电影市场竞争的前锋,逐步打造并奠立民族电影在全球性空间里的产业基础和文化地位,重新赢得我们在国际上的民族话语权,加强我国电影产业在国际空间的竞争实力,这正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义不容辞而不逞他让的使命。
  中国自1978年迄今四分之一世纪推行改革开放的时代大潮,揭开了新时期历史的新篇章:中国正在和平地崛起。据美国《财富》双周刊2004年10月4日提前出版的一期,上面刊登了《透视新中国》一文,该文是这样描述的:“随着过去25年的发展。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经济中最强大、最不可预测的一支力量。中国已吸引了数千亿美元的外国投资,那些跨国公司渴望利用中国新兴市场中巨大的廉价劳动力资源和稳定的局势。”仅2003年,中国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就达540亿美元,据2004年10月的最新统计,中国吸引外资的纪录已超出1万亿美元,跃居全球之冠。由于中国政府以主体的姿态牢牢控制着自己民族的经济命脉,中国的国力与日俱增,在全球化空间是享有独立的民族尊严的,是与所谓“后殖民”断然无缘的。
  ……
展开
目录
序 中国电影发展不可缺少的智者/李前宽
自序/黄式宪
世界电影:文化冲突与交融
1. 与世界对话:华语电影跨界的历史性荣耀与当下生存焦虑
2. 东方镜像的苏醒:独立精神及本土文化的弘扬——论亚洲“新电影”的文化启示性
3. 从全球化视野看中国电影的现代性崛起
4. 华语电影:世纪性文化整合及其当下的现代性抉择——兼论21世纪初全球化与本土化之抗衡及其必然的历史趋势
6. 银幕之华:本土创新与电影审美的多极均势
6. 跨界之旅:凸显中华民族文化的主体性及其国际传播实力
7. “中美电影新政”之变局:在大起大落中呈现东方大国主体性的文化风采
8. 电影中国梦:让世界目光转向东方

全球化·民族化·主体性
1. “第六代”:来自边缘的“潮汛”
2. 世纪华章:民族文化主体性的创新及其现代拓展
3. 大片“博弈”:以弘扬民族文化的主体性而与世界对话
4. 铸典熔经:唯东方华夏文脉为本——品味柳城《电影三字经》的雅意与哲思
5. 少数民族电影的文化主体性及其现代审美维度
6. 文明与蛮荒:西部片的经典母题及其现代拓展
7. 边缘与主流:圣丹斯电影节的文化启示性

文化与产业和谐
1. 《英雄》的市场凯旋及其文化悖论
2. 与好莱坞“博弈”:中国电影产业结构重组的新格局——兼论2004年新主流电影“三强”的品牌效应
3. 文化会盟与中国电影产业的振兴——略论中国内地、香港、台湾电影产业合作的主流趋势
4. 电影的“亚健康”症象缘何竟浮出了水面?
5. “后百亿时代”:以文化自律与创新推动电影产业再度振兴
6. 大片十年祭:人文原创力之弘扬与沉落

作者主体与审美境界
1. “和弦论”:回归电影本体,重构电影美学——钟惦棐美学思想疏证
2. 女性情愫:诗意的寻觅与流失——由几位青年女性导演新作引出的思考
3. 谢晋、李行作品美学比较
4. “李安现象”及其电影美学风采——《断背山》与《喜宴》的比较及其他
5. 略论侯孝贤作品可贵的人文亲和力及其文化品格——兼议台湾“新电影”的崛起及其人文脉理
6. 宏大叙事:艺术主体与历史精神的庄严遇合——论李前宽、肖桂云的银幕耕耘及其史诗风格的熔铸
7. 论《周恩来》的叙事构建及其美学意义
8. 关锦鹏:徜徉于女性的诗情世界
9. 传记片的人文情怀及其现代美学精神
10. 奥斯卡辨识:人性底线及其美学境界——略论奥斯卡“最佳外语片”评选的文化脉理和意义

访谈录
1. 以“小”搏“大”:坚守一方净土——对话张艺谋(与李尔葳联手采访)
2. 银幕·面具·人——《兰陵王》导演访谈
3. 重提文化格调——仲呈祥、冯骥才、雷达、黄式宪、单纯五人谈
后记
附录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