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宴》上映时,卖点之一是《哈姆雷特》的原型。论剧情,的确很贴近莎剧,最大的不同是把重心从哈姆雷特转到了他后妈和叔叔身上。哈姆雷特是一个很“滑”的形象,有太多的不可捉摸性,一般的处理很难引人共鸣,而其母在后弗洛伊德时代反而是一个相当出彩的角色,很多西方版本也不约而同地关注她。除了将故事搬到了中国,《夜宴》的焦点也对准了权力的黑暗。原剧跟权力有一定的关联,但不大,如果弟弟没有杀兄娶嫂,王子大概也乐于当一个流浪国外的王族。但权力在中国至关重要,有点野心的古装片都会试图诠释权力的作用。改编自《雷雨》的《满城尽带黄金甲》也可视为《李尔王》的中国版,三个女儿变成三个儿子了,当然本片的权力已经发展成秩序,境界上了一层。总之,这两部国产大片都拿权力说事,因为只有极其不公地获得权力才最能触动国人的神经,而行动或犹豫,孝顺或逆反只是外壳而已。因此,不管故事雏形出自何处,最终影片呈现的是地道的中国心。
科恩兄弟的《血迷宫》(Blood Simple,1984)和张艺谋的《三枪拍案惊奇》区别之大,恐怕如果张艺谋不说穿,没人会跟他索取版权费(事实上,科恩兄弟中的哥哥在接受采访时,曾委婉地表示《三枪拍案惊奇》没必要跟他买版权)。撇开那大红大绿不谈,两部影片在气质上几乎没有血缘关系,最多只是人烟稀少的德州跟中国的大西北在文化地理上勉强可以对应。若把故事设置在西双版纳的原始森林里,也未尝不可。改编别人的作品,基本上都是借用他人的瓶子来装自己的酒,因此,没有必要比较西班牙喜剧片《幸福的黄色电影》(Torremolinos73,2003)和阿甘的中国版《大电影2.0》哪个更好。至少,改编版颇为地道,没有一丝舶来货的痕迹。
翻拍海外作品是初级阶段的一大特征,上述两例均为正规购买版权,不同于纯粹的山寨货。诚如模仿是最真诚的马屁,翻拍也可以是练兵的良机。在翻拍时,每一个细节均需要经过文化炉膛的重新锻造。再没本事,把“哦,我的上帝”变成“阿弥陀佛”总行吧。
……
展开
——王小峰
作者与我们一样拥有80年代的共同记忆——那时的内部片、解禁片、思想焦点及文化争鸣。本书有根源于那个时代的思想启蒙,也有今天我们所处年代的的共同热点。对于很多电影的观摩及讨论,既具有个人私密性,又构成了某种意义上的公共议题。
——崔卫平
此书从看电影入手纵论全球文化。能入电影的精微处,能见天下的大趋势。深入浅出,自成风格,能在随笔漫谈中引人探究和思考。作者懂电影,迷电影,他从电影里悟到的东西值得我们细读。
——张颐武
在中国电影与西方电影之间,周黎明老师为我们打开了一扇敞亮的窗户,是他让“好莱坞”变得触手可及。
——陆川
周黎明在海外多年,具有丰富的文化浸淫经历,文字中透射出自由、包容、平和对话的精气神。本书谈电影,谈文化交流,谈掌故,让我读得有趣,读得喷笑。
——郝建
这本书做了看似不可能的任务:它给电影爱好者提供了掌故趣事,为电影作者做了艺术启示,帮操持文化产业、国际交流的工商巨子书写了“实用冲浪指南”。
——王小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