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一章 新中国成立之初的中国电影美学雏形——兼涉对新、旧中国电影审美的比较分析(1949—1958)
一、新中国成立之初的电影美学雏形概观及新的历史文化背景
二、营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电影美学的必然性与成因(1949一1958)
(一)建国之初的政策与新的一体化社会意识形态的形成
(二)知识分子对“改造”的自觉认同与文艺整风运动
(三)现实主义传统与学习苏联及欧洲的现实主义创作——兼析新、旧中国电影家对现实主义美学的理解
(四)从“双百”方针到“反右”斗争与“大跃进”——中国式“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美学中的政治逻辑
三、新中国电影之“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美学”的一般特点(20世纪50年代)
(一)50年代“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美学中的关键词
1.从“人民电影”到“人民性”
2.“为工农兵服务”、“小资产阶级”与“教条主义”
3.“典型”、“蒙太奇”与“电影性”
(二)新英雄主义色彩与崇高美的确立
(三)唱响新时代、新生活的主旋律与阶级意识的普世化
(四)强调社会主义的民族特色
四、各类不同的电影中所显现出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美学观
(一)革命、历史题材中所折射出来的美学思想
1.建国之初的国影厂影片:《白毛女》、《新儿女英雄传》、《中华女儿》、《上饶集中营》等
2.私营厂拍摄的表现工农兵生活的电影
3.“双百方针”前后所推出的有代表性的革命历史题材影片:《五更寒》、《柳堡的故事》、《永不消逝的电波》
4.两部不得不提的历史题材影片:《宋景诗》、《李时珍》
(二)工业题材、知识青年题材与都市电影中的“社会主义精神”
1.新中国电影的开山之作:《桥》
2.都市影像中的两种不同的生存状态:《六号门》、《不夜城》
3.新知识分子形象在银幕上的显现:《护士日记》、《上海姑娘》
4.一部以都市空间为背景的成功的体育电影:《女篮五号》
(三)农村题材电影中的新气象及其审美导向
1.建国之初的农村题材影片:《农家乐》、《葡萄熟了的时候》
2.有着某种“解放”意味的“现实主义”农村题材:《一场风波》、《土地》
3.力图有所突破的《凤凰之歌》、《洞箫横吹》
(四)军事题材电影与体现毛泽东军事思想
1.准史诗式的战争片:《南征北战》
2.带有传记色彩的英雄再现:《董存瑞》
3.抗美援朝中的战地缩影:《上甘岭》
(五)惊险片、反特片中的“斗争”艺术
1.军事惊险片的范例:《渡江侦察记》、《平原游击队》
2.反特惊险片的代表作:《羊城暗哨》、《虎穴追踪》
3.充满人情味的反特片样板:《英雄虎胆》、《古刹钟声》
……
第二章 风云激荡的新中国电影美学走向(1959—1966)
第三章 “文化大革命”时期新中国电影美学的极端形态及历史背景(1966—1977)
第四章 从苏醒到重新走向回归与探索(1978—1989)
第五章 前现代、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相融汇的90年代新中国电影美学风貌(1989—2000)
第六章 新世纪前十年的中国电影美学演变及其泛美学化倾向(2000—2009)
结语
后记
内容摘要
《新中国电影美学史(1949-2009)》共分为六章,主要内容包括:新中国成立之初的中国电影美学雏形——兼涉对新、旧中国电影审美的比较分析(1949-1958);风云激荡的新中国电影美学走向(1959-1966)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