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引言<br /><br />全景画与全景画研究<br /><br /><br /><br />第一章<br /><br />大众传播的美学属性<br /><br />第一节<br /><br />雅俗共赏的大众文化<br /><br />一、全景画――大众传播媒介<br /><br />二、全景画――工业化、都市化的产物<br /><br />三、全景画与大众消费文化<br /><br />第二节<br /><br />公共艺术的载体<br /><br />一、全景画――公共艺术中的一种娱乐形式<br /><br />二、全景画――纪念场馆的重要组成部分<br /><br />三、全景画――意识形态的体现<br /><br /><br /><br />第二章<br /><br />拟真的审美诉求<br /><br />第一节<br /><br />从模仿开始的言说<br /><br />第二节<br /><br />拟真的审美追求――复现历史<br /><br />第三节<br /><br />“临场感”的实现<br /><br /><br /><br />第三章<br /><br />崇高美的历史再现<br /><br />第一节<br /><br />作为美学范畴的崇高<br /><br />第二节<br /><br />宏大的场景<br /><br />第三节<br /><br />情感的震慑<br /><br /><br /><br />第四章<br /><br />全景画的美学叙事<br /><br />第一节<br /><br />全景画的叙事主题<br /><br />一、景观主题<br /><br />二、历史及战争主题<br /><br />三、宗教及其他主题<br /><br />第二节<br /><br />全景画的叙事情节<br /><br />一、叙事情节与客观再现<br /><br />二、叙事情节的选择与构置<br /><br />三、具体情节的把握与探求<br /><br />第三节<br /><br />全景画的叙事形态<br /><br />一、环形叙事形态<br /><br />二、线性叙事结构<br /><br />三、其他叙事方式<br /><br /><br /><br />第五章<br /><br />全景画的技术与美学<br /><br />第一节<br /><br />科学技术与全景画的创作<br /><br />一、全景画与科技创新<br /><br />二、科学透视法则与实际应用<br /><br />第二节<br /><br />科学技术的广泛应用<br /><br />一、全景画馆的修建<br /><br />二、地面塑型与画面的衔接<br /><br />三、声光电的结合<br /><br />四、维护和修复<br /><br /><br /><br />第六章<br /><br />全景画的审美实现<br /><br />第一节<br /><br />全景画的审美互动<br /><br />一、创作谈:“学会表现”与创造“自我”<br /><br />二、观赏论:“临场感”与真实的“错觉的空间”<br /><br />第二节<br /><br />全景画的审美认知和审美教育<br /><br />一、全景画的审美认知<br /><br />二、全景画与审美教育<br /><br /><br /><br />第七章<br /><br />一种特殊的综合性艺术<br /><br />第一节<br /><br />借多元手段展开立体再现<br /><br />第二节<br /><br />借想象实现视觉元素与听觉元素的结构性搭建<br /><br />第三节<br /><br />作为综合艺术的戏剧、电影与全景画<br /><br />参考资料<br /><br />参考文献<br /><br />附录<br /><br />后记内容摘要
《全景画的美学实现》首先介绍了全景画的兴起及其发展简史,以期能对全景画作鸟瞰式的概观。主体部分则从美学属性、审美诉求、美学风貌、美学叙事、技术手段、审美呈现等方面入手,分别探究了全景画在相应维度的基本特点,并试图将蕴含其中的理论与方法呈现出来。正如书中所述:全景画属于大众文化的范畴,具有公共性和娱乐性、意识形态性等美学属性;同时更能看到,全景画作为一种综合性的艺术样式,集空间结构与时间结构、视觉与听觉、史学与文学于一体,并借助于多元的技术手段构建其自身独特的艺术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