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粗暴的甚至是血腥的坚持现实性的观点,在他们的作品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在后来的宣言中,他们号召一切有创造性和有知识的男人女人组成一个以彻底共产主义为基础的国际性的革命联盟,要求立刻征收私有财产,主张为所有有创造精神的人们每天提供免费伙食,建议把教堂作为噪音诗、同步诗、达达诗的朗诵场地,建议在每个有五万居民以上的城市设置一个达达顾问,以建立城市新生活,提议通过设立一个达达性中心,按国际性达达标准来直接管理一切性关系等等。他们当时被认为是布尔什维克的鼓动者,虽然柏林达达中的确有哈特菲尔德(JohnHeartfied,原名Helmut Herzfeld)这样的共产党员,也的确有几个人卷入了”十一月革命“中,但其他人对政治,甚至对达达并不是太认真的。像胡森贝克和豪斯曼,从他们上述的宣言中我们就可以看出,他们对于共产主义的理解是片面和幼稚的,对政治的态度也并不是严肃的。这一群人聚集在达达的名H之下,除了他们共同参与的一些活动,他们每个人也同时忙着自己的事。达达的活动不是他们生活的全部,甚至不是他们艺术的全部,因为每一个艺术家都有着自己独特的个性,这也是他们的价值所在。
格罗兹(George Grosz,18931959)是柏林达达中造型艺术的代表人物,以写实的政治讽刺画闻名二世。在他的作品中,那些忧郁的、残疾的或足及时行乐、醉倒在妓女怀里的军人,那些醉酒的、呕吐的、握紧拳头对着月亮诅咒的男人,那些被迫打、被弑杀的女人,无不给人以强烈的视觉感受。这里血腥与凄凉、痛苦与彷徨、疲惫与无奈并存,正是当时残酷现实的反映。(图91)尽管如此,他对于共产主义并没有表现出过分的兴趣,而是只管发泄着自己对于人性的绝望的仇恨。虽然他也积极参加达达的各类表演,但在艺术创作中,他却始终如一地保持自己的风格。格罗兹这一时期的作品,也体现出对于机器与时代关系的一种思考。(图92、图93)他的那些强烈而直接的政治讽刺画,一直被用作柏林达达报纸和杂志的刊头和插图。他以简洁而肯定的线条,生动地描绘出当时社会的混乱与无序、丑陋与肮脏,使读者产生共鸣。格罗兹的知名度也因此与日俱增,成为家喻户晓的人物。战后,德国物资的极度匮乏与美国富足的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许多德国人向往美国的自由与民主,崇拜美国的生活方式,格罗兹也未能免俗,他的穿戴举止以及说话的语调都极力模仿美国人,成为一个崇美主义者。不过,凭着这身美国化的行头,在警察查封报纸和搜捕共产党员的行动中,格罗兹多次轻易地逃脱。在那些反映现实的作品中,他抨击政府、讽刺人民,一副”世人皆醉,唯我独醒“的样子,然而,他却并不以政治为目的。事实七,在疯狂的发泄过后,他逐渐对达达的儿童式的天真丧失了兴趣,甚至想把达达这一段在他的艺术简历中略过不提。无论怎样,在柏林达达期间,格罗兹的作品曾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正如他自己所说:“我的艺术必须是枪和刀。”
……
展开
——丁宁(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教授)
这部《德国现代美术史》是迄今为止在我国资料最为翔实、论述最为深入全面的有关德国美术的研究成果,具有一定的开创性和权威性。作者在把握德国这段特殊的历史和美术发展史上,观点明确,论述充分,客观公正。值得指出的是,本书文字流畅且带有文学性,不似一般学术著述的枯燥艰涩。
——王宏建(中央美术学院教授)
国家年度课题《德国现代美术史》从追溯前缘-19世纪下半期的“分离派”、“青春艺术风格”到20世纪80年代的新表现主义诸家,论述时间跨度一百余年,涉及现代主义艺术衍变的各个阶段。作者在研究德国现代艺术史时,将各种艺术现象与当时社会历史密切地联系在一起,并把它们放在整个西方大艺术环境中加以观照,视野比较开阔。
——邵大箴(中央美术学院教授)
同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十五”规划国家年度课题《德国现代美术史》,以翔实的资料为我们全面展现了20世纪德罔现代美术的发展历程。这是一部非常全面且权威的著作,为我们了解德国的现代美术提供了难得的资料和信息。
——张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
作者收集了大量的文献和参考资料,在大量翻译和阅读的基础上梳理了一百多年德国现代美术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全书结构完整,资料丰富,阐述条理清晰,行文严谨流畅。
——李建群(中央美术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