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中华艺术通史简编.第二卷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303159048
  • 作      者:
    李希凡主编
  • 出 版 社 :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3
收藏
作者简介
  李希凡,男,汉族,中共党员。1927年12月11日生于北京通州,祖籍浙江绍兴,原名李锡范,字畴九。1953年毕业于山东大学中文系,1953年至1955年肄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研究班。1955年至1986年调《人民日报》历任文艺部编辑、评论组长、副主任、常务副主任,1986年调中国艺术研究院任常务副院长、研究员、首聘终身研究员。全国第二、八届政协委员,全国第四届人大代表,中共十三大、十四大代表。1949年开始发表作品。1954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红楼梦评论集》(与蓝翎合著)《弦外集》、《论“人”和“现实”》、《管见集》、《论中国古典小说的艺术形象》、《寸心集》、《题材·思想·艺术》、《<呐喊><彷徨>的思想与艺术》、《红楼梦艺术世界》、《李希凡文学评论选》、《文艺漫笔》、《文艺漫笔续编》、《燕泥集》、《说情》、《毛泽东文艺思想的贡献》、《冬草》、《艺文絮语》、《沉沙集》、《传神文笔足千秋——<红楼梦>人物论》、《往事回眸》,主编《红楼梦大辞典》、《中华艺术通史》、干部培训教材《中国艺术》、《外国艺术精粹赏析》等。
展开
内容介绍
  《中华艺术通史简编(第2卷)》包括《中华艺术通史简编》第三编秦汉和第四编三国两晋南北朝部分。秦汉时期是中国大一统王朝的始建时期,文化艺术呈现出朝气蓬勃的时代特征。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中华艺术也渊此更加异彩纷呈,在加强自身主体性的同时更彰显出多样性。秦汉至南北朝,中华艺术继音乐、舞蹈、建筑等门类形成之后,书法、雕塑、绘画艺术也初步形成了完整、独立的形态,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其中宗教文化、书画艺术和文艺理论批评更是达到了空前的高度。《中华艺术通史简编(第2卷)》分章节总结了秦汉至南北朝各艺术门类所取得的艺术成就和在艺术史卜所处的历史地位,配以大量珍贵翔实的图片和文献资料,力图勾勒出名垂千古的秦汉雄风和魏晋风度。最后附有年表,以供参考。
展开
精彩书摘
  南朝所凿的两大龛,题材为西方三圣与释迦多宝二佛并坐。大龛平面为横椭圆形,前原有木构窟檐。大龛正壁的石坛之上雕出了无量寿佛像,其高约达6米。佛身着双领直垂向下的袈裟,双手施禅定印,结跏趺坐于石台。垂于台前的衣摆,具有繁复重叠的褶纹,与龙门宾阳中洞的主佛衣摆很相似。观世音与大势至二菩萨,立于大坐佛石坛两侧的重瓣莲台上,衣裙的特点也与北魏的菩萨相似。三像屡经后世妆饰,佛像面部风化。但最初的姿态,服饰依稀可辨,可知此西方三圣的大像龛,造像原雕成之形式确为褒衣博带的样式。西方三圣龛旁边的龛稍小,石坛上雕释迦、多宝像。二佛身穿通肩袈裟,右肩线刻痕表有偏衫覆盖,手施禅定印,结跏趺座于石坛上,圆项光中密饰莲瓣纹仍可见。这造像基本特点与北魏造像仍相近,近年双佛并坐龛像剥去了水泥层,露出原貌,显示出栖霞佛像与北方佛像的关联,如通肩大衣就显出与北魏较早窟像的联系,栖霞造像时间正处在云冈与龙门主要窟龛造像之间,造像特点亦表现出一些接受北方影响,又反馈于北方的特点。
  北齐的数尊倚坐弥勒大佛,如河南浚县大佛等,与剡溪宝相寺巨大龛像,相仿佛,应是受其影响而产生,因而此尊大像虽有改变,但其意义仍是很重要的。
  四川石窟摩崖丰富据全国之冠。但主要作品在晚唐、两宋,早期窟室仅见于广元。广元位于川北门户,扼守古代由长安、汉中入蜀之“金牛道”的关口。干佛崖、皇泽寺为两处重要石窟,广元早期石窟造像不仅在全川最早,而且其窟形与雕造风格特点等与众不同,实与北朝作品相近,应属北朝系统。
  干佛崖在市北5公里的嘉陵江东岸,造像达七千躯。其大佛洞和三圣堂是四川全境最早的崖像。大佛洞正壁雕出立佛,侧壁则刻出菩萨像。立姿的大佛高至4米,其身穿褒衣博带袈裟,衣纹成阶梯断面,头后桃形项光上达窟顶。雕造的风格与北魏龙门莲花洞中的立佛相似。菩萨的造型也显得朴拙清秀,其头束双髻,帔帛交叉于腹前,下裙外侈,具北魏晚期菩萨的风格特点。三圣堂造像倒接近麦积山西魏北周像。窟形平面方形、三壁三龛式,每壁开圆拱龛各雕一尊坐佛与二菩萨,像身衣以概括手法,直平刀法刻出大体轮廓,舍去细部手纹,胸前无结带。头后项光圆莲瓣纹饰,其上环有六飞天、七化佛。飞天帔帛向身后翻飞,具轻盈之态。
  ……
展开
目录
第三编 秦汉
概述
一、中央集权国家的建立与文化统一、民族融合
二、社会繁荣与工艺进步
三、儒家伦理与神仙方术思想的广泛影响
四、沉雄宏丽的秦汉艺术风格
第一章 秦汉音乐
第一节 秦汉音乐机构的设立与乐府音乐
一、秦汉音乐机构
二、汉武帝乐府及乐府的变迁
三、乐府诗
四、汉代社会风俗与民间音乐
第二节 鼓吹乐
一、鼓吹乐的起源与种类
二、鼓吹乐的颁赐
第三节 相和歌与相和大曲
一、从清商到相和
二、相和引、相和曲与相和大曲
第四节 器乐与乐器
一、器乐新组合
二、琴乐
三、新乐器
第五节 与域外、边疆的音乐文化交流
一、与西域的交流
二、与西南民族的交流
三、与朝鲜、日本的交流
第二章 秦汉百戏与舞蹈
第一节 杂技百戏及其在秦汉的蓬勃发展
一、早期杂技与秦汉杂技的类型
二、杂技百戏的演出形式与特色
第二节 秦汉舞蹈
一、俗乐舞与雅乐舞
二、秦汉舞蹈类型
三、舞蹈家及秦汉舞蹈艺术的成就
第三章 秦汉雕塑与画像砖、画像石
第一节 秦汉雕塑
一、秦汉雕塑形制
二、秦俑与汉俑
三、秦汉石雕
第二节 画像砖与画像石
一、汉画像
二、画像砖
三、画像石
第四章 秦汉绘画、书法与玺印
第一节 秦汉绘画
一、秦汉绘画艺术
二、秦汉壁画
三、帛画及其他绘画遗存
第二节 秦汉书法
一、书同文
二、小篆、秦隶、简帛汉隶及章草
三、碑刻汉隶
第三节 秦汉玺印
一、秦汉玺印形制
二、秦汉玺印艺术
第五章 秦汉工艺与建筑
第一节 秦汉工艺
一、功用与纹样
二、铜器
三、玉器
四、漆器
五、青瓷
六、锦绣
七、服饰
第二节 秦汉建筑
一、从高台建筑到木构建筑
二、都城
三、宫殿
四、苑囿及私园的出现
五、坛庙
六、陵寝及汉阙遗存
第六章 秦汉艺术理论
第一节 汉代音乐理论
一、乐律技术理论
二、琴论
三、《淮南子》中的音乐思想
四、《乐记》及其音乐思想
第二节 书论与画论
一、书论
二、画论

第四编 三国两晋南北朝
概述
第一节 纷乱分裂的历史现实及其文化风格的形成
第二节 思潮与思想
第一章 音乐的新发展
第一节 传统音乐的新发展
一、相和歌与清商乐
二、乐府的新发展与鼓吹曲的盛行
三、民族音乐的流行与融合
第二节 文人音乐的滥觞与音乐美学的发展
一、文人的音乐生活
二、文人音乐的代表——琴乐
第三节 宗教音乐的兴起
一、佛教与佛教音乐的传入、传播
二、曹植与梵呗
三、梁武帝与中国佛教法事音乐的建立
四、佛教仪轨音乐的完善
五、道教的创立与道教音乐的内容和形式
第二章 舞蹈艺术
第一节 清商乐舞
一、清商乐舞的由来和发展
二、桃花渌水之间的吴歌西曲
三、出自方俗、陈于殿庭的杂舞
第二节 乐舞文化的交流与歌舞戏
一、特善诸国的《龟兹乐》
二、称为“国伎”的《西凉乐》
三、被誉为“全能”戏剧的《踏谣娘》
四、大面《兰陵王》
五、来自西国的《乞寒胡戏》
第三章 卷轴画与壁画
第一节 三国至西晋的绘画发展
一、由略至精与上层画人
二、曹不兴与卫协
第二节 顾恺之
一、顾恺之的生平与传世作品
二、千古一描
三、构图的拓展
第三节 东晋至南北朝的绘画
一、山水画的出现
二、陆探微与张僧繇
第四节 擘画的发展
一、丰富的遗存
二、壁画的题材与形式
第四章 新兴的雕塑艺术
第一节 佛教雕塑的品种与基本特征
第二节 石窟、摩崖与寺址造像遗存
一、赞河中上游的彩塑
二、赞河中下游的石刻艺术
三、长江游域的巨龛与窟像
第三节 多姿多彩的其他雕塑
一、陵墓前大型雕塑
二、墓俑
第五章 书法艺术的成熟
第一节 魏晋书法
一、魏晋碑志与墨迹
二、钟繇
第二节 王羲之与王献之
一、“二王”生平
二、“二王”书迹
第三节 南北朝书法
一、南朝书法
二、北朝书法
第六章 艺术理论的新发展
第一节 文艺批评的觉醒与建立
一、“感物吟志,莫非自然”——刘勰的《文心雕龙》
二、赏诗如品味——钟嵘的《诗品》
第二节 音乐理论的新发展
一、嵇康与《声无哀乐论》
二、阮籍及其《乐论》
三、沈约及其《宋书·乐志》
第三节 美术理论的建立
一、传神论的确立与山水画论的出现
二、六法与画品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