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中国当代美术的六个问题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102063669
  • 作      者:
    马钦忠著
  • 出 版 社 :
    人民美术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3
收藏
内容介绍
  《中国当代美术的六个问题》探讨了当代艺术的创作逻辑、艺术家的社会身份与创作的关系、艺术创作的当代语境、艺术形式、中国本土古典艺术与当代艺术之联系和美术批评的几本概念六大问题,从中国当代美术问题延及现当代社会转型的人文思考,探讨艺术家的文化身份与创作价值取向。既有宏观探索,又有具体个案剖析,思路清晰,具有较高学术价值。
展开
精彩书摘
  七、“东方情结”掩盖下的当代中国女性艺术创作特征
  马克思在《神圣家族》-书中以赞许的态度引用傅立叶的关于妇女的一段论述:
  某一历史时代的发展总是可以由妇女走向自由的程度来确定的,因为在女人和男人、女性和男性的关系中,最鲜明不过地表现出人性对兽性的胜利,妇女解放的程度是衡量普遍解放的天然标准。
  当然,在理论上认识到这一点是一回事,而把这种认识转化成为社会行为并渗入到人们的普遍的社会心理中,从而把父权制社会文化传统从根本上转化为男女平权的二元对立的社会文化发展的平衡机制,更是一个未来的人类社会发展的深远的人类学课题。
  我的主旨欲求即在这样的前提下,揭示中国当代女性艺术在“东方情结”掩盖下的缓慢的自觉历程以及在这个自觉化过程中的特点、性质、步骤和存在的问题。
  (一)“东方情结”与近代以来的中国女性艺术
  从理论的理想的意义说,“女性艺术”不是作为边缘或次艺术的概念提出来的,而是作为人类解放的尺度,作为当代国际多元文化的重要构成要素来看待。正是在这样的理论原则之下,使得中国的女性艺术家的女性艺术的诸多问题显得缺乏深度和力度。其原因之一是传统的中国文化所给予女性的社会角色和性别角色的规定在文化心理上有着坚韧的延续性;原因之二是女性艺术家自身对文化所给予自身的社会角色和性别角色也缺乏自省。
  这便是我说的“东方情结”。在这个情结掩盖下,使得许多问题看似解决了,实际上仅仅是表面上的。这可以从两个角度来看。一个角度是近代以来的新文化革命运动的重要内容之一,便是妇女解放,其具体体现是妇女从封建婚姻、缠足、家族传宗接代的工具上解放出来,在政治上、经济上、受教育的机会上获得与男性同等的权力。但是所有这一切都是针对封建社会机制中女性社会的地位,而在文化建设和社会心理方面,不论是男性艺术家还是女性艺术家,都鲜有意识到这个层面上的妇女解放,即妇女的心理生活、社会角色自我识别和认同上的解放。另一个角度是:我们在触及妇女解放的政治上的和社会体制上的建设的过程中,过分信赖体制的力量;当然,体制上的妇女解放或男女平等是“物质支撑”,但它并不能够代替妇女的社会文化心理上的自主性和非传统给定性的自觉和自省。甚至是,由于中国问题的“特殊性”,更加掩盖了对“东方情结”的潜在危害性的警觉,把它看成游离妇女解放程度的普遍性中的个例,从而忽视了在文化上的主动性。
  正是上述诸原因,造成新文化革命运动以来的近百年的妇女解放运动史仍然没有系统的女性艺术文化话语,仅仅只能在男性艺术话语中听到女性艺术的微弱的声音。
  ……
展开
目录
第一篇 现代视觉艺术创作的知识特点
一、现代美术给艺术概念提出的挑战
二、“当代美术”概念的诠释
三、专业技能性的艺术家和知识分子性的艺术家
四、图像创作作为知识生产的人文职责
五、视觉艺术的人类学未来

第二篇 作为知识分子的中国艺术家的创作倾向
六、文化情境、艺术意义、价值走向
七、“东方情结”掩盖下的当代中国女性艺术创作特征
八、消费文化时代的精神肖像
九、20世纪90年代中国美术的人文主题
十、流行图像与20世纪70年代出生的艺术家
十一、创造图像——关于抽象艺术的思考

第三篇 当代艺术的本土化、国际化及后殖民问题
十二、殖民化背景下的中国美术文化的自觉历程
十三、“期待中”的东方主义
十四、走出西方艺术价值观的必由之路
十五、艺术本土化是国际化的基础
十六、对当代中国美术的后现代主义的清理与批判
十七、后殖民文化背景与中国艺术国际化的可能性——蔡元与马钦忠的对话
十八、探寻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的价值支点

第四篇 一种传统艺术形式的当代文化应战:从中国画到水墨艺术
十九、中国画的危机及探索
二十、从中国画到水墨艺术转化过程的空间拓展
二十一、水墨艺术的当代转化的性质描述

第五篇 装置、图片、身体行为成为艺术的理由
二十二、装置艺术的言说方式
二十三、照片之成为艺术作品的理由
二十四、行为艺术的意义与特征
二十五、一个装置艺术与行为艺术的群体描述:成都的装置艺术和行为艺术

第六篇 当代美术批评的问题及基本概念
二十六、建立当代中国美术批评学的重要意义
二十七、应用语言学方法的讨论:怎样超越索绪尔
二十八、当代美术批评方法论的三个原则
二十九、美术批评的文本构成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