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艺术的语言:通往符号理论的道路:an approach a theory of symbols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301170991
  • 作      者:
    (美)纳尔逊·古德曼著
  • 出 版 社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3
收藏
编辑推荐
  在这里,“符号”(symbol)被用作一个非常一般而且无任何色彩的术语,它包括字母、语词、文本、图片、图表、地图、模型等,但不带有任何曲折或神秘的含义。最平实的肖像和最平淡的篇章同最富幻想和比喻色彩的东西一样,都足符号,而且是“高度符号化的”。
展开
作者简介
  纳尔逊·古德曼,著名的分析哲学家、逻辑学家、科学哲学家和美学家,现代唯名论、新实用主义的主要代表之一。著有《表象的结构》(1952)、《事实、虚构和预测》(1954)、《艺术的语言》(1968)、《构造世界的多种方式》(1978)、《心灵及其他问题》(1984)等。
  
  彭锋,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古典美学、西方当代美学、中西比较美学。著有《回归:当代美学的11个问题》、《完美的自然》、《西方美学与艺术》、《美学导论》、《引进与变异:西方美学在中国》、《诗可以兴》、《美学的意蕴》、《生与爱》。译著有《实用主义美学》、《哲学实践》、《生活即审美》、《美学指南》等。
展开
内容介绍
  《美学与艺术丛书·艺术的语言:通往符号理论的道路》是一部讨论艺术特征和本质的经典著作,被书评家称作是“现代分析美学第一书”。作者在书中首先区分了艺术再现和语言再现的区别,前者是符号,后者是指示,详尽地阐述了二者之间的重要区别,批评了符号论美学对艺术进行的符号学分析。此后又具体区分了图标、蓝图、涂鸦等与艺术作品之间的区别,更清楚地阐释了艺术作为符号体系的特点。
展开
精彩书摘
  图像通常是在一定背景下被框住的、由一个随意走动和转动眼睛的人来观看。要绘制一幅在这些条件下产生的光线与对象在任何条件观看下产生的光线都相同的图像,即便可能也毫无意义。相反,艺术家再现他面前的对象的任务,就是去决定什么光线在画廊条件下能够成功地呈现他所看到的东西。这不是复制的问题,而是传递的问题。与其说是复制的问题,不如说是“体现一种相似性”的问题,在这种意义上一种在照片中失去的相似性却可以在漫画中体现出来。为了平衡环境中的差异,需要有一种同一化的转译。这种转译如何才能最好地实现,取决于无数变化的因素,而这些因素当中,观看者那里根深蒂固的观看习惯和再现习惯是相当重要的。透视图像必须像其他图像一样来读解;必须获得读解的能力。只是习惯于东方绘画的眼睛,不能马上理解透视绘画。不过,借助训练,一个人可以顺利地适应扭曲的景象或以扭曲的甚至反向的透视画出来的图像。①而即使是我们这些对透视描述最习以为常的人,也不总是将它当作忠实的再现来接受:一个人双脚朝前伸去的照片,看起来就是变形的,而派克峰(Pike’s Peak)在快照中也阴沉地龟缩着。就像俗话说的那样,没有东西能像照相机那样大题小作了。
  迄今为止,我一直都遵守这个观念:图像透视服从几何光学的规律,而按照标准的图像规则画出来的图像,在上述概要说明的那种特别反常的条件下,将会产生一束与被描绘的景物产生的光线完全一致的光线。单凭这个假定就完全可以让来自透视的论证变得似乎有理;但这个假定是明显错误的。根据图像规则,从眼前向外伸展出去的铁轨描绘出来是聚拢在一起的;但从眼前向上伸展出去的电线杆(或建筑物正面的各边)描绘出来却是平行的。根据“几何学法则”,电线杆描绘出来也应该是聚拢在一起的。但如果这样来画,它们看上去就像铁轨被画成平行的那样是错误的。因此,我们让照相机有倾斜的凸面和升高的镜头板去“矫正扭曲”,也就是说让垂直的平行线在我们的照片上也显得平行;同时我们又不会让铁轨显得平行。这种图像透视法则与其说是从光学规律中得出的,不如说是一些避免将铁轨画成平行的、将电线杆画成聚拢的法则。
  ……
展开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再造现实
一 指谓
二 模仿
三 透视
四 雕塑
五 虚构
六 再现……为
七 发明
八 现实主义
九 描绘与描述

第二章 图像的声音
一 范围的不同
二 指向的不同
三 例示
四 样品和标记
五 事实与修辞
六 图式
七 转移
八 隐喻的样式
九 表现

第三章 艺术与真本
一 完美的赝品
二 答案
三 无法伪造的艺术
四 理由
五 任务

第四章 记谱理论
一 首要功能
二 句法要求
三 字符的组合
四 遵从
五 语义要求
六 记谱
七 时钟与计算器
八 模拟与数字
九 归纳性翻译
十 地图和模型

第五章 乐谱、草图和手迹
一 乐谱
二 音乐
三 草图
四 绘画
五 手迹
六 可投射性、同义性、分析性
七 文学艺术
八 舞蹈
九 建筑

第六章 艺术与理解
一 图像和段落
二 搜寻和显示
三 行为和态度
四 感受的功能
五 审美的征候
六 价值问题
七 艺术与理解
译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