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艺术的自在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313100245
  • 作      者:
    厉震林著
  • 出 版 社 :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3
收藏
编辑推荐
  我喜欢如此的“自在”境地。为人,应该“心中能包容”,不能排他和自负。在艺术学术和创作上,我也追求“自在”的境地,无涉外在的羁绊,完全按照生命的真实以及情感的需求表达,希望能够形成个人化和自在性的独特表述方式,印刻上自身的思想标识符号以及风格。
展开
作者简介
  厉震林,1965年生,浙江省东阳市人,文学(戏剧学)博士,博士后。上海戏剧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国文化史学者,电影理论家,戏剧理论家,主要研究领域为演员文化和导演文化,已在此领域出版学术著作二十余部,在重要学术刊物发表专业论文近二百篇,独立承担完成国家级和省市级科研项目九项,主持完成科研项目四项。兼任教育部、复旦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以及多家国家级学术团体的学术职务。
  除了学术研究,还从事艺术创作活动,出版《童年方舟——厉震林剧作选》,拍摄电视剧代表作品《康熙王朝》、《开漳圣王陈元光》等多部,发表文学作品二十余万字。获得国家级和省市级各类学术和创作奖项四十余项。
展开
内容介绍
  《艺术的自在》系上海戏剧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厉震林近三年的论文集。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厉震林教授三年以来的关于电影、戏剧、艺术学科的学术思考及其由于个人心境变迁所带来的学术气质变化,既有对电影、戏剧本体问题的美学阐释,也有对艺术热点以及文化意识形态的哲学辨析,多篇论文曾在学术界产生较大的影响,并引起了理论争鸣。厉震林教授体悟和追求一种人生以及艺术的“自在”之境,形成了个人化和自在性的独特表述方式,并印刻上自身的思想标识符号及其风格。
  《艺术的自在》适合相关专业人士阅读。
展开
精彩书摘
  随着“第六代”在生活中逐渐成为了“父亲”,他们在电影界的辈分也渐渐高了。在人类学意义上的年龄文化密码的变化,“第六代”的“文化逆子”形象,悄然演变为青涩的“年轻父亲”形象,而近年来已经变化为“成熟父亲”形象。张艺谋、陈凯歌已年届六十,已近“师爷”辈分,“第六代”论资排辈地成为电影界的“父之辈”,中国电影的责任和使命开始由他们担当。5月的“集体亮相”,再一次确认了影坛“父亲”的形象,也使中国社会深化认同了他们“代”的概念。
  “第六代”超长的成长期,一直使他们容易缺乏充分的锐气和霸气,加上他们开始的起点不高,在5月的“集团作战”中,仍然无法与“好莱虎”有效较量,在如今这个似乎只有3D武侠巨制或者粉丝电影才能存活的电影市场,他们仍然捉襟见肘,如同《飞跃老人院》的导演张杨所称的“一点儿招都没有”。“第六代”显得颇为悲壮,他们既然已经为“父”、成“代”,舍他其谁呢?
  人们猛然发现,“第六代”似乎是“末代”了,因为至今没有“第七代”的说法,而只有青年电影导演的泛称。天降大任于他们,他们只能以角斗士的勇气,与“好莱虎”角力,规避成为“好莱虎”嘴边“兔子”的命运。二、依然的“残酷”美学从《黄金大劫案》、《杀生》、《飞跃老人院》、《我11》等影片中可以看出,“第六代”依然是“第六代”,仍然保持了自己的叙事角度及其认知方式。
  宁浩的《黄金大劫案》,仍然延续了《疯狂的石头》、《疯狂的赛车》的黑色幽默风格,有着隐藏在导演身体内部的喜剧元素,如同宁浩所称:“这个故事发生在1930年前后的东北,那是一个动荡的年代,也是一个既真实又梦幻的年代。《黄金大劫案》依然是一个小人物题材的电影,而且算是与之前的片子有些关联。以前是偷翡翠,现在是劫黄金。”在《黄金大劫案》中,宁浩也延续了在自己导演的作品中客串角色的传统,这次他客串出演了一名警察。
  管虎的《杀生》,是一荒诞悬疑喜剧,颇有几分后现代的荒诞色彩,讲述了一群人如何联手杀死一个“不合规矩”之人的故事。管虎的电影作品一直有着张扬肆意、犀利独特以及浓郁的人文精神和个人气质,《杀生》也不例外,也具有以前作品一样的夸张和反思。管虎称道:“几年前就开始在弄《杀生》的剧本,这个电影很好玩、有趣,我很喜欢。当然拍一部电影,我也一定有自己想说的话,但绝对不是讲大道理,会相对有些小内涵在里面。”“希望《杀生》可以给大家带来余味。”
  ……
展开
目录
艺术的自在与文化的自觉
——厉震林《艺术的自在》序

电影篇
新世纪泰国电影文化及其表演形态
中年“第六代”:“父”和“代”的命名
《一个和八个》:电影美学的基因突变
电影《-个和八个》造型意象的修辞学分析
论电影《黑炮事件》中的“赵书信性格”
论电影《黑炮事件》中的“情绪团”美学
论电影《黑炮事件》的画面造型与模糊表演
“百花奖”和“金鸡奖”的美学坐标
影视评论的文化担当
电影应该肩负更多的文化责任

戏剧篇
若隐若现的先锋话剧及其宿命
话剧岂能成为影视的“剩饭剩菜”
先锋话剧导演批评纲要

散论篇
关于戏剧影视文学研究的再度现代化
论国家形象与城市气质的艺术图谱
论青春美学及其精神等级
文化地理学视域下的江南意象
导演的文化身份及其表达
电视艺术的多重视域与文化分析

艺术教育篇
论德国戏剧教育的“洪堡思想”及其启示
艺术学学科是文科中的工科
再论艺术学学科是文科中的工科
师徒式、主体性与风格化——上海戏剧学院工作室教学的探索和实践

艺术随笔篇
关于文化自觉的若干关键词
艺术批评之维
编剧的手艺和艺术
《外滩》的诱惑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