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文化语言学视野中的阿拉伯语言与文化关系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63726325
  • 作      者:
    李小卫著
  • 出 版 社 :
    旅游教育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3
收藏
作者简介
  李小卫,女,北京外国语大学阿拉伯语言文学专业(阿拉伯语言文化方向)博士,现为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阿拉伯语系讲师。曾担任阿拉伯国家联盟驻华使馆翻译;曾赴埃及开罗大学教育学院、科威特大学外语学院进修。主要科研成果:合著《即学即用商务阿拉伯语1001句》;译著《看图学最有用的阿拉伯语》;论文《阿拉伯语日常寒暄用语中的民族性格折射》、《浅析清真寺的社会功能与文化价值》、《基础阶段的阿拉伯语视听说课程教学》、《阿拉伯语日常寒暄用语中的宗教文化投影》、《阿拉伯语日常寒暄用语中的沙漠文化痕迹》等。
展开
内容介绍
  《外国语言文化探索与研究书系:文化语言学视野中的阿拉伯语言与文化关系研究》从阿拉伯语的语言事实出发,从阿拉伯语——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积淀、阿拉伯语——伊斯兰文化的载体、阿拉伯语——阿拉伯生活文化的镜子、阿拉伯语——阿拉伯人生礼仪文化的展台和阿拉伯语——阿拉伯交际文化的窗口几个层面,揭示了阿拉伯语与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密切关系;展现了隐藏在阿拉伯语语言结构和系统中的阿拉伯民族观念、习俗、心理和思维方式;凸显了阿拉伯语语言背后的民族历史发展和文化的本来面目;为人们提示了一个观察阿拉伯语语言存在状态的新角度;拓展了人们认识阿拉伯语的新视野。
展开
精彩书评
  李小卫博士的这本专著,从阿拉伯语的语言事实出发,从阿拉伯语——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积淀、阿拉伯语——伊斯兰文化的载体、阿拉伯语——阿拉伯生活文化的镜子、阿拉伯语——阿拉伯人生礼仪文化的展台、阿拉伯语——阿拉伯交际文化的窗口几个层面,揭示了阿拉伯语与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密切关系;展现了隐藏在阿拉伯语言结构和系统中的阿拉伯民族观念、习俗、心理、思维方式;凸显了阿拉伯语言背后的民族历史发展和文化的本来面目;为人们提示了观察阿拉伯语语言存在状态的新角度;拓展了人们认识阿拉伯语的新视野。李小卫博士的专著为我国的阿拉伯研究,特别是阿拉伯语言与文化的研究做出了新的贡献。
  ——周烈(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校长,阿拉伯语博士、教授)蒋传瑛(北京外国语大学阿拉伯语系教授)
展开
精彩书摘
  “语言是最真实的文化现实。”①阿拉伯语也真实地体现出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关于尊重女性的规定与事实。
  《古兰经》中明确指出:只有经过妇女同意,男方才能享用他送给女方的聘礼;妇女被休弃之后,男方必须赠送一半的聘礼给女方。这些都意味着,《古兰经》明确了“聘礼属于女方私有财产”的性质。这也就表示在结婚后,男方不得以任何借口索回聘礼;只有经过女方同意,男方才可使用。尽管聘礼可能在实际上会被新娘的父兄等家人拿走,不能保证全部都归属新娘一个人所有,但是,正如上文例句中所描写的那样:“它(首饰)已经是你的财产了”,新娘的首饰、衣物等以实物形式交付的聘礼,一旦给予女方,就归女方所有,成为她的私人财产,她可以自由处理。这也就意味着新娘至少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拥有属于她的部分聘礼。因而,这无论是从名义上还是实质上,都传达出一种积极的信号,显示出对女性的尊重。
  聘礼被认为是伊斯兰婚姻的保证,它确保了婚姻的严肃性。男方拿出一定的财产作为女方的聘礼,一方面,聘礼表示出他对女方的尊重,使她感到安心。另一方面,聘礼使男方借此表示他已准备好并且也愿意用财物以及其他方式来承担这份责任。由于付出一定财产的原因,男方不至于把婚姻当儿戏;并且从根本上严格禁止了买卖婚姻,严格禁止了把妇女当做商品进行交易的可能,真正实现了穆圣当时社会改革的伟大使命。
  另一方面,伊斯兰教规定聘礼的意义是,在交付聘礼后,如果男方提出离婚,不得向女方索回聘礼,这样女方在离婚后,生活上有了一定的经济保障。妇女在她守制期(三个月零十天的期限)的衣、食、住、行在前夫的供给之下,如果确实不够支出,她可以使用自己的聘礼维持生活,不至于生活没有保障。因此,聘礼就成了一些特殊情况下如离婚时维护妇女尊严和生活的经济保障。
  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中对于妇女人格和尊严的尊重与维护,以一种独特的方式表达和体现出来。它是先知穆罕默德适应当时阿拉伯历史发展阶段和社会状况,进行重大社会改革的进步表现之一,呈现出浓厚的伊斯兰宗教色彩。这些隐藏在语言当中的文化,只有借助对语言的认真分析与解读,才能真正揭示出这些“言外之意”,挖掘并展示积淀在语言中的文化习俗与观念。
  阿拉伯语记录着阿拉伯伊斯兰文化,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保留在阿拉伯语中。任何一个人都处在与他人的相互关系以及社会中,姓名是他的代号,而称谓则是他在各种人际关系中的身份,姓名与称谓带有了丰富的文化信息。一生中的各种人生礼仪如婚丧嫁娶是每个人都要经历的。阿拉伯民族的人生礼仪文化也是如此。阿拉伯民族关于人生礼仪的各种规定、礼节、习俗与心理等文化内涵有着本民族的特点,在阿拉伯语语言的具体运用和文字表达中真实地反映出来。
  ……
展开
目录
绪论 
0.1 研究对象 
0.1.1 研究课题的确定 
0.1.2 课题的切入点 
0.2 课题的意义 
0.2.1 课题的学术意义 
0.2.2 课题的实践意义 
0.3 课题的重点与学术创新 
0.3.1 课题研究的重点 
0.3.2 课题的创新点 
0.4 研究现状 
0.4.1 文化语言学理论的提出 
0.4.2 国内研究现状 
0.4.3 国外研究概况 
0.5 课题的研究方法 
0.5.1 总体方法 
0.5.2 具体方法 

第一章 语言研究与文化 
1.1 语言的文化特征 
1.1.1 语言研究的文化视角 
1.1.2 语言的文化属性 
1.1.3 语言的文化价值 
1.2 语言的文化体现 
1.2.1 语言本身就是文化 
1.2.2 语言是文化符号 
1.2.3 语言是文化的凝聚体 
1.3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1.3.1 语言与文化双向建构 
1.3.2 语言与文化交叉联系 
1.3.3 语言与文化相互区别 
1.4 文化语言学 
1.4.1 文化语言学的概念 
1.4.2 帕尔默的“文化语言学” 

第二章 阿拉伯语——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积淀 
2.1 阿拉伯语中的沙漠文化痕迹 
2.1.1 沙漠地理环境在语言中的折射 
2.1.2 沙漠游牧生活方式在语言中的折身 
2.1.3 沙漠产物在语言中的折射 
2.2 阿拉伯语中的伊斯兰文化痕迹 
2.2.1 伊斯兰教对阿拉伯语的总体影响 
2.2.2 伊斯兰文化对阿拉伯语的具体影响 
2.3 阿拉伯语中的外来文化痕迹 
2.3.1 阿拉伯语吸收外来文化的特点 
2.3.2 外来文化对阿拉伯语的影响 

第三章 阿拉伯语——伊斯兰文化的载体 
3.1 伊斯兰文化 
3.1.1 伊斯兰文化的核心——伊斯兰教 
3.1.2 伊斯兰教教义的集中体现——《古兰经》 
3.1.3 穆斯林完美言行的标准——《圣训》 
3.2 祈福语——期盼与祝福的寄托 
3.2.1 求主赐福 
3.2.2 赞主感恩 
3.2.3 祈祷致谢 
3.3 宗教禁忌语——敬畏与虔诚的承载 
3.3.1 被动语态折射出的尊崇情感 
3.3.2 委婉语折射出的敬畏意识 
3.3.3 借代折射出的虔诚心态 
3.4 独特宗教语用现象解读 
3.4.1 伊斯兰教赞辞 
3.4.2 伊斯兰教缩略语 
3.4.3 伊斯兰教语用习惯 

第四章 阿拉伯语——阿拉伯生活文化的镜子 
4.1 阿拉伯生活文化的内涵 
4.1.1 民俗与生活文化 
4.1.2 阿拉伯生活文化 
4.2 阿拉伯语对生活习俗的映射 
4.2.1 阿拉伯语映射出的饮食习俗 
4.2.2 阿拉伯语映射出的尊右卑左习俗 
4.2.3 阿拉伯语映射出的独特祝愿 
4.3 阿拉伯语对生活生产资料的展示 
4.3.1 阿拉伯语展示的民族服饰 
4.3.2 阿拉伯语展示的民族饮食 
4.3.3 阿拉伯语展示的出行方式 
4.3.4 阿拉伯语展示的生产生活资料 
4.4 阿拉伯语对生活心态的反映 
4.4.1 阿拉伯语反映出的民族性格 
4.4.2 阿拉伯语反映出的生活原则 
4.4.3 阿拉伯语反映出的平等思想 
…… 

第五章 阿拉伯语——阿拉伯人生礼仪文化的展台 
第六章 阿拉伯语——阿拉伯交际文化的窗口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致谢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