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引导学生学习观念的发展,最有效的方法不是直接的语言传授,而是对隐性课程的调控。教育学将学校课程区分为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显性课程是学校教育中有计划、有组织的正式课程,而隐性课程则是学生在学习环境中自然长生的非预期的或非计划的知识、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施良方,1996)。学生身处学校的环境,一方面在显性课程中学习掌握大纲规定的知识和技能,另一方面,他们也在不断了解学校的组织管理系统,探索学校内的各种人际关系。课堂就是一个小社会(Dewey,1916),学生在完成各种学习任务的同时,也在从课堂组织形式及师生关系中吸取各种信息,所有这些信息构成了课堂环境,是学生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源泉。正如杜威所言,教育是通过环境实现的(Dewey,1916)。
课堂环境的核心是师生角色关系。学生参与教学决策,是对传统师生角色的一种质的改变。在传统的课堂中,学习内容和课堂活动方式基本全部由教师安排,学生只需按照教师的要求被动地参与。在新的环境中,师生组成了一个共同体(community),教师的任务不再是传递知识或规定学习内容,而是从整体上把握活动节奏,提高活动效率。同时,既然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学生的发展,学生作为发展的主体,自然应该对课程内容的选择有所建言。学生参与教学决策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发挥主体性、能动性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交流和互动不断加深对学习目的的理解和对自身角色的认识,逐渐意识到独立思考和独立决策对于个人发展的重要性,并开始脱离被动的角色,有意识地把握自身发展的主动权。
师生角色关系的变化为学生思辨能力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环境。由于学生集体选出的辩题真的运用在了随后的辩论活动中,学生可能会在潜意识中看到自己所作的思辨和说理的确能够对这个世界做出改变,从而认同思辨的重要性,愿意主动思考和表达,主动寻找发展思辨能力的途径。在这种环境中,教师的任务是为学生观念的发展搭建支架,通过设计日志写作提纲提出问题,鼓励学生明确自身观点(如自己如何看待以往的辩题、如何评价课堂活动的效果),表达自己的想法,并与他人进行交流。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