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多芬之母认为要给孩子最需要的母爱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德国著名的音乐家、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被尊称为“乐圣”。他是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集古典音乐之大成,开辟了浪漫时期音乐的道路,对世界音乐的发展有巨大贡献。他与海顿、莫扎特一起被后人称为“维也纳三杰”。
1770年12月17日,在德国莱茵河畔波恩城的一个宫廷乐师家庭里出生了一个小男孩,这个小男孩就是后来演奏出举世闻名的《命运交响曲》的音乐大师——贝多芬。
贝多芬出生时,家里十分贫穷,父亲是当地宫廷唱诗班的男高音歌手,一直嗜酒如命,碌碌无为。母亲是当时宫廷大厨师的女儿,性格温和善良,在丧夫后改嫁给了贝多芬的父亲。
贝多芬出生的时候,家里已经有一个男孩了,不过没多久,贝多芬的哥哥就因病夭折了,贝多芬成了家里的长子。
贝多芬的祖父是波恩宫廷乐团的乐长,对贝多芬很宠爱,一直保护着贝多芬免受父亲的毒打。
但不幸的是,在贝多芬三岁的时候,祖父就去世了。自此以后,在贝多芬的童年中,充满了苦难的经历。
贝多芬的父亲是一个十足的酒鬼,不管是在家里还是在外面,每次都会喝得酩酊大醉。父亲每次喝醉之后,都会对母亲和贝多芬拳打脚踢。
在贝多芬童年的记忆里,父亲从来就没有和气地对待过家人,甚至连家人的吃穿都从来没有问过。
母亲为了贝多芬一直忍受着父亲的折磨,为了缓解父亲给贝多芬带来的阴影,母亲给了贝多芬浓烈的母爱。
在贝多芬小时候,父亲就发现了贝多芬的音乐天赋,为了让儿子为自己争光,父亲时常会把贝多芬拽到键盘前,命令贝多芬连续练习七八个小时。每次贝多芬不小心弹错的时候,都会遭到父亲的一顿毒打。
邻居们常常会听到父亲的打骂声和贝多芬的哭声。母亲每次看到父亲毒打贝多芬,都会不顾一切地阻拦。
母亲尽可能地给贝多芬更多的关爱,以弥补父亲对他造成的伤害。母亲经常会在父亲不在家的时候,带贝多芬去郊外玩耍。每当贝多芬在郊外聆听着大自然的声音,都会对母亲说:“妈妈,你听,这是多么美妙的音乐啊!”
每次听到贝多芬这么说,母亲都会很欣喜,她告诉贝多芬:“亲爱的孩子,我们要是能永远生活在这美妙的音乐里该多好啊!不过,即使没有这美妙的音乐,妈妈也会永远爱你。”
就这样,贝多芬一直感受着母亲浓烈的爱。有一次,贝多芬因为弹错了琴,又遭到了父亲的一顿打骂。父亲走后,母亲把贝多芬叫到自己的屋里,轻柔地对贝多芬说:“亲爱的孩子,你觉得委屈吗?”
“嗯,是的,妈妈。”贝多芬抽泣着说。“孩子,无论怎么样,妈妈都会永远的爱你。你要相信,世上伟大的母爱能够战胜一切的磨难。”母亲对贝多芬说。
贝多芬听完点点头,母亲接着说:“亲爱的孩子,上帝一定会眷顾你的,即使妈妈有一天不在了,也会在天堂爱你的。”
贝多芬听完母亲的话,一把搂住了母亲的脖子,然后说:“不,妈妈,我不能失去妈妈,我不能没有你。”母亲看着贝多芬禁不住流下了眼泪。
在母亲小心的保护下,贝多芬在十一岁的时候,开始跟随宫廷乐师尼福学习演奏手风琴,开始正式走向音乐之路。很快,贝多芬就开始在乐坛上崭露头角。后来,贝多芬又经历了诸多波折,最后终于成为一代大师。
尽管在贝多芬十七岁的时候,母亲就永远地离开了他,但母亲对贝多芬的爱,却始终围绕着贝多芬,对贝多芬的一生影响巨大。名人教子启迪
现在家庭里一般都只有一个孩子,回到家后,孩子会感觉特别孤独,希望妈妈能够多陪自己一些。而在现实生活中,由于生活的压力,很多妈妈都忙于工作,容易忽略孩子的心理感受和需求,让孩子产生错觉,认为妈妈不爱自己。
贝多芬的母亲在如此艰难的生活条件下,仍然鼓励贝多芬,给他最深厚的爱,让他了解母爱能给他战胜一切的力量,这是非常伟大的。
“爱”,从心理学意义上来说,代表着人的一种积极的高尚情感,它也代表着一种能力、一种态度,一种人格化的习惯。妈妈爱孩子,应该主动去关心孩子的生活,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而不是等孩子出现问题时才恍然大悟。
爱是一定心理行为结构与内容结构的统一体。就其行为的心理结构来说,爱是给予、关心、负责、尊重、了解和公正这几者的统一体。
妈妈要了解孩子,知道孩子真正需要什么,了解孩子的兴趣爱好,再给孩子安排适当的学习任务,负责、公正地对待孩子,关心孩子。
为了给孩子真正的爱,并且让孩子感受到妈妈对他们深沉的爱,妈妈应该尽量多抽出一些时间与孩子独处,真正走进孩子的内心。了解孩子,给孩子最需要的,真正地去关心孩子,爱孩子。专家给母亲的教子建议
建议一:妈妈要多与孩子沟通
妈妈可以从沟通中了解孩子的情绪,了解孩子的学校生活,了解孩子的内心。
不论妈妈多忙、多累,一定要坚持和孩子沟通,了解孩子每天的学习和生涪情况,让孩子感觉到深沉的爱。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