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心理疲劳:竞技运动中的研究与应用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64415167
  • 作      者:
    张力为,张连成主编
  • 出 版 社 :
    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3
收藏
内容介绍
  《体育学者文丛·心理疲劳:竞技运动中的研究与应用》将分五编展开对运动性心理疲劳问题的讨论,介绍我们多年来积累的研究成果。第一编的主题是运动性心理疲劳的研究概述:介绍国内、外的研究进展,讨论我们对心理疲劳性质的认识,分析探索这一主题的研究思路;第二编的主题是运动性心理疲劳的基本特征,从概念解构的视角探讨心理疲劳的基本性质,即心理疲劳有哪些基本特征,可以分解为哪些维度,这些维度在训练周期中如何变化,心理疲劳与生理疲劳如何区分,第三编的主题是运动性心理疲劳的测量评价:从测量方法的视角讨论如何采用心理指标和生理生化指标测量与评价心理疲劳的问题;第四编的主题是运动性心理疲劳的相关因素:讨论社会支持、人格特征、教练员心理疲劳这三个重要变量与运动员心理疲劳的关系;第五编的主题是运动性心理疲劳的控制方法:探讨采用哪些方法有助于控制心理疲劳的问题。总体而言,我们的撰稿思路与我们的研究思路保持一致:在概念解构、测量方法、相关因素和行为控制四个方向推进。
展开
精彩书摘
  5.1.5 研究发现不少受访者心理疲劳的爆发出现在一些突发事件或重大转变之后,如A4受伤,C6在学生受伤事件中被迫进行赔偿,A1在连续密集的比赛后取得了全年最重要赛事的胜利,以及CIO结束长达11年的训练生活而升人大学等等。这些受访者表示,在这些事件发生之后,他们感受到强烈的心理疲劳。可以看出,这些导致心理疲劳发生的事件/转变并非都是消极意义的。这让我们开始思考,心理疲劳的产生过程中可能存在着一个具有转折意义的可感觉阈限。
  5.1.6 在对“心理疲劳”概念的含义做进一步界定的思考中,我们注意到很多受访者都表示心理疲劳是一个慢慢积累的过程。如C2所说:“但凡他积极主动当教练员的,没有一个不是抱着那种非常美好的理想。但是通过多年的磨炼,种种原因,运动员成绩上不去,怎么练也见不着效果。各种的,包括你训练经历体会啊,或者是自己训练水平啊,或者是其他方面,比如说训练环境了,工作压力了,包括训练条件保障什么的,都积到一起,就把这种心情慢慢给磨灭了,那种激情就没了。”这启发我们从资源消耗的角度来解释心理疲劳的机制。心理疲劳可能由于心理或生理资源不断被消耗而没有及时得到补充所导致。
  对访谈结果进行了以上归纳后,我们尝试着对“心理疲劳”概念进行如下界定。
  心理疲劳是人们在应对内源性压力和外源性压力时,心理资源及生理资源不断被消耗而没有及时得到补充时所出现的一种心理机能下降,即心理机能不能维持原有心理活动水平的现象,具体表现在情绪维度、认知维度、动力维度和生理维度的改变上。
  这一概念包括两层含义:其一,我们必须拥有足够的生理资源来为我们的心理活动提供能量。在应对压力时,当生理资源消耗过多而没有足够的能量以供调动时,会导致相应的心理机能下降;其二,我们必须拥有足够的心理资源(包括情绪资源和认知资源)去提取和调动生理资源中的能量。如果当前面临的压力消耗了过多心理资源,可能会直接导致心理机能下降。此时即使我们有着充沛的体力即生理资源,也可能会因为调动生理资源的动力环节出现故障,从而形成无法调动能量来维持和补充心理资源的恶行循环。前者可以从某种程度上解释由生理疲劳导致生理资源损耗进而产生的心理疲劳现象,而后者则可以用来解释由于非身体因素的各种内源性压力和外源性压力导致心理资源损耗而最终产生的心理疲劳现象。
  心理疲劳的产生来源于各种内源性压力和外源性压力的共同作用。在它发生并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可能存在一个标志着心理疲劳从产生到对人们有实际影响的转折点,即心理疲劳的可感觉阈限。如果在心理疲劳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没有采取有效措施,那么心理疲劳逐渐积累发展达到这个阈限时,便会对人们造成实际的影响,使人相应地在情绪维度(如负性情绪体验)、认知维度(如消极认知)、动力维度(调动不能)和生理维度(各种身体的症状反应)上发生改变,即产生本研究中受访者所提及的心理疲劳的各种症状表现。但是,如果在心理疲劳产生并发展的同时,及时采取相应的应对手段去补充所损耗的心理资源(如积极认知调节或情绪调节等)和生理资源(如积极休息或替代性的恢复训练等),或者拥有一些积极应对资源(如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等)来进行缓冲,那么心理疲劳就会得到缓解甚至在达到感觉阈限之前被消除,最终不会影响到人们的正常工作和生活。这提示我们,除了控制可能导致心理疲劳产生的各种影响因素之外,是否能够采取正确的应对方式以及是否拥有积极的应对资源,对于预防运动员和教练员心理疲劳的产生或者控制其心理疲劳进一步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
展开
目录
第一编 运动性心理疲劳的研究概述
第一章 运动性心理疲劳研究述评

第二编 运动性心理疲劳的基本特征
第二章 运动性心理疲劳:基本特征的解析
第三章 运动性心理疲劳:三因素说的解析
第四章 心理疲劳:身心差异的解析

第三编 运动性心理疲劳的测量评价
第五章 《运动员心理疲劳问卷》的评价标准
第六章 运动性心理疲劳的EEG和HRV检测
第七章 运动性心理疲劳的ERP检测
第八章 运动性心理疲劳的生化检测
第九章 运动性心理疲劳的多维检测

第四编 运动性心理疲劳的相关因素
第十章 运动性心理疲劳与教练的社会支持:初步探讨
第十一章 运动性心理疲劳与多维的社会支持:扩展研究
第十二章 运动员心理疲劳与人格特征
第十三章 教练员心理疲劳的特征
第十四章 教练员心理疲劳与运动员心理疲劳

第五编 运动性心理疲劳的控制方法
第十五章 运动性心理疲劳的控制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