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岁的女儿摸了摸我肚子上的刀疤,看着我说:“妈妈,我是从这里生出来的吗?”我说:“是的,你是从妈妈的肚子里生出来的,结果妈妈肚子上留下了这块疤。”女儿听完,自言自语:“还好,大灰狼的肚子也是被羊妈妈剪开的,不过它肚子里是石头,你肚子里是我。大灰狼的肚子后来被缝上了,医生也是用针和线把你的肚子缝起来的吗?会不会疼呢?”我笑着说:“还可以吧,医生把你从妈妈肚子里拿出来后,再用线一点点地把妈妈肚子缝了起来。”
她听完后,又摸了摸疤块,然后把头贴到了我的肚子上。
我很庆幸她没有继续问下去。
可是某一天,她突然再次就此发问:“妈妈,为什么晶晶说她是捡来的?她妈妈肚子上没有刀疤,难道她真是捡来的吗?太可怕了!”
“哦,这个……”我顿了顿,“她当然不是捡来的,只是她妈妈生她的部位不同,你是从妈妈的肚子里生出来的,她是从妈妈的PP里生出来的。”女儿惊奇地看着我,“她妈妈为什么要说谎?说谎会不会像匹诺曹一样让鼻子长长呢?”我很庆幸女儿没有继续纠缠在晶晶到底是不是捡来的,而是把问话转向晶晶妈为什么要说谎,不然,我无法继续回答她的尴尬问题。
“我从哪里来的?”是许多父母面对孩子时常常会遭遇的问题。
在不同的年龄,孩子会产生不同的好奇心和与之相应的问题,怎么去应对她的提问呢?三四岁的孩子会忽然对自己从哪里来的这个问题产生好奇,妈妈在面对这个问题时该怎么办?是躲避,还是科学地讲解?要知道,孩子想要的答案更多的在她到底是不是你生的,而不在于那些细节的问题。那些关于精子和卵子的问题对于一个6岁前的孩子来说是无法理解的,更多的时候她会关心你是怎么生出她的,刚刚出生时她是什么样子的,这时只需要按照她的年龄,给予相应的回答就可以了,重要的是让她感觉她就是你生的。
这不禁让我想起老一辈的回答:你是从山沟里捡来的。
这种回答是最不明智的,会使她失去一定的安全感,她会一直在怀疑自己到底是不是你的孩子,孩子关心的是“出生”本身,而不是你那说谎式的回答。
如果你感到难为情,可以和她一起看一些生命成长的图让她慢慢地了解生命,比如:小蝌蚪是从哪里来的?鸡宝宝是怎么孵出来的?小马是怎么出生的?让她了解原来出生有这么多种方式:有的是妈妈直接生
出来的,有的是由蛋孵出来的。要告诉她,每一个妈妈都很爱自己的宝宝,从宝宝出生的那一刻起就开始精心照顾宝宝,给宝宝喂奶,哄宝宝睡觉。这时她自然会把注意力转移到对你的爱上,而不是在一个问题上纠缠不清。
生活中的场景可以成为很好的教育对象,比如看到大肚子的阿姨,可以这样问她:“阿姨肚子里是小弟弟还是小妹妹呢?”让她直接地感受到宝宝就是在妈妈肚子里的,而不是从山里捡来的。也可以带她去见见刚出生的小宝宝,让她真实地了解婴儿的样子。只有正确合理的引导,才能让她感觉到爱,感觉到安全。
好了,下一次,如果你的女儿问你这样的问题,请不要说“你是从大山里捡来的”。那样,她会伤心很久,也会一直有找妈妈的感觉,严重的话也许还会离家出走呢!想想看,为什么我小时候一直有想要离家出走的念头呢?也许就是妈妈一直对我说:你是爸爸从山沟里捡回来的!这可真是件要不得的事。
当然,我希望她下次不会再问我更尴尬的问题,走着瞧吧!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