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微”力量:作为新媒体的微博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33331054
  • 作      者:
    张承宇著
  • 出 版 社 :
    齐鲁书社
  • 出版日期:
    2013
收藏
作者简介
  张承宇,1975年生,江苏启东人。2004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获博士学位,现任教于南京理工大学设计艺术与传媒学院。近年来致力于传媒、文学等学术领域的研究,出版专著《影像传播中的传承、变迁与融合》(齐鲁书社2009年版);在《读书》、《文艺理论与批评》、《当代电影》、《北京电影学院学报》、《中国图书评论》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多篇,并曾在《光明日报》、《中华读书报》、《中国考试》等报刊杂志发表相关文章多篇;主持一项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课题,参与数项省部级、校级课题的研究。
展开
内容介绍
  微博,以140字为限,通过转发、评论形成一条快速的传播路径,替代过去的论坛、博客,多次成为网络热点事件的重要助推力量,很快由小众的新媒体转变为大众传播的平台,相关讯息在微博上迅速传播,引起广泛关注进而成为舆论焦点,之后再经由大量转发、线上和线下的互动,最终形成网络舆论并在现实中产生大小不一的影响。与论坛、博客不同的是,微博篇幅短小,转发、评论易操作,使用门槛大大降低,使普通网民的表达得到充分释放,尤其是转发功能,不需费心评论就能表明态度。微博上的一系列热点事件,都很好地证明了微博兴起之初“围观改变中国”的提法不是夸大之词。因此,微博不仅是一种新媒体技术,更是商业、政治、社会竞相交互作用的场所,由此产生了新的营销方式、传播方式以及舆情的引导和管理问题。
展开
精彩书摘
  所以,一切的形成并不完全因为新媒体,新媒体只是给不在场提供了更多的便利。随着大量人口的流动,缺乏历史传统的人际关系或活动社区被建立起来,现实中的人们彼此之间缺乏认同感已在本章第二节中有过论述,社交网络的出现进一步将虚拟世界与个人社会关系交往结合。“非地域化的一个特性是我们进入了全球性的文化和信息环境之中,这意味着熟悉性和地域性不再像从前那样始终联系在一起了。……电子媒体的产生毫无疑问强化了这种取代现象,因为它们在如此遥远之处也能如此迅速地控制在场的事件。”①于是,普遍的现象是:“人们彼此之间的想像是社会的固定的事实。”②通过理解自身在他人那里造成的反应,完成个体的社会化,以他人为镜。就微博而言,评论、转发、互粉,是被关注者发表微博的一大动力。因为正是只有他人的回应才能确定意义所在。
  因此,尽管“20世纪的通信技术全都以这种表达的开放性为最高准则。然而,尽管我们把轻松交流的观念捧到至高无上的地位,但却使得观众更被动了,而在观众变得被动的状态下,人格,尤其是公共生活中的人格,越来越成为一种靠电波传播的东西。……主动表达要求人们付出努力,而这种努力要取得成功,人们必须限制他们向其他人表达的内容”①。面对各种符码混淆的网络信息世界,海量信息充斥,各种新媒体过于全面、多样,便于携带,如影随形,将人们包围在信息的世界里。“微博控”们埋首于频繁发布信息而忽视周围世界也许就是最好的例子。微博符合人类“独语”和“窥视”的欲望,但替代了我们感知真实的物质世界,削弱了人们的实际交往。人们用微博直播自己的日常生活,虽然也不乏关注者的评论,但微博的互动仍不能完全替代面对面的沟通和交流。
  也就是说,媒介技术不断更新的初衷是为了便于交流的便利,空间带来的阻碍现在已不复存在,但如果要洞悉人类幽微的情感,无论是文字还是视频沟通,甚至在微博这种可以高度展示个人的载体面前,网络仍不能完全替代人类面对面的交往。而且,网络上陌生人的交往花费了人们大量的精力,带来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感乃至负面结果频频为人所诟病。
  ……
展开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微博之用
第一节 信息的新平台
第二节 连接的力量
第三节 争议未休

第二章 时代之需
第一节 焦虑的赢者社会
第二节 认同危机
第三节 缺乏亲身体验
第四节 反思与自恋

第三章 微博特性
第一节 嵌入日常
第二节 海量信息
第三节 分享与互动

第四章 微博之弊
第一节 非专业化
第二节 不均衡的传播
第三节 民粹色彩

第五章 信息博弈
第一节 舆情新态势
第二节 个人与家国
第三节 意见领袖
结语
参考文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