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中国媒介与女性发展报告.20112012.2011-2012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9749104
  • 作      者:
    刘利群主编
  • 出 版 社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3
收藏
作者简介
  刘利群,女,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传媒大学党委副书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媒介与女性”教席主持人,中国传媒大学媒介与女性研究中心主任。兼任中国妇女研究会副秘书长,美国艾森豪威尔基金会高级访问学者,美国加州州立大学洛杉矶分校访问学者,美国传播学学会会员。主要研究领域为媒介与女性、西方广播电视、国际传播。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项目等课题多项。代表性(译)著作有《社会性别与媒介传播》《美国电视节目形态》《国际传播》《中国媒介与女性研究报告(2005~2006)》《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技与性别问题全球报告》《中韩女性媒介比较研究》等。
展开
内容介绍
  《媒介与女性蓝皮书:中国媒介与女性发展报告(2011~2012)(2013版)》是我国第一本以“媒介与女性”主题命名的皮书,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一中国传媒大学“媒介与女性”教席主编。
  《媒介与女性蓝皮书:中国媒介与女性发展报告(2011~2012)(2013版)》立足于中国媒介与女性研究和实践的发展前沿,对2011-2012年我国媒介与女性发展进行了系统梳理和多维分析,着力揭示“媒介与女性”和“转型社会”的重要关联。
  《媒介与女性蓝皮书:中国媒介与女性发展报告(2011~2012)(2013版)》汇聚了我国媒介与女性领域的重要学者专家,运用性别研究、新闻学、传播学、社会学等丰富的学理视角,分析了我国女性的媒介使用、传媒的性别话语、女性形象构建以及女性媒体人的媒介实践等重要议题,对社会热点现象如微博、电视相亲节目等也作出了积极回应,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对策与建议。
  《媒介与女性蓝皮书:中国媒介与女性发展报告(2011~2012)(2013版)》对我国媒介与女性研究和实践的发展、创新都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
展开
精彩书摘
  为了动员女性跨出家门,参加国家建设,全国从上到下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宣传“新女性”思想,传播“以劳动为美”的价值观。因此,在那个17年的前10年里,报刊、书籍里刻画出一个个鲜活的新女性形象,她们不仅从旧的婚姻制度里被解放出来,也走出了传统的大男子主义。这些新女性形象,展现出健康、朴实、自尊、自强、积极向上的风貌,以具有一定冲击力的视觉告诉全国女性,在新社会里,妇女是光荣的劳动者,是“能顶半边天”的社会主义建设者,是和男人一样承担着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责任的主人翁。
  为了更好地描绘新女性形象,1956年全国妇联在当年的“三八”妇女节联合有关团体和部门等13个单位,向全国各阶层妇女发出了开展“五好”的号召。新中国号召女性参加什么工作,什么时候参加工作,要服从党和国家的安排①。为此,国家还培养出党和毛主席所需要的妇女精英形象,如城市女工代表郝建秀、回乡务农的知识青年模范邢燕子。她们在视觉媒介中都被广泛宣传,既是真实人物又是视觉艺术形象,因此,她们是当时广大妇女心中的偶像和模仿的对象。人们用“崭新的人”、“党的好女儿”来称赞她们。
  进入20世纪60年代,中国的艺术界出现了“要以美人征服世界”的苗头,拍摄了一系列彩色电影,如《阿诗玛》《青春之歌》《舞台姐妹》《早春二月》,这些影片虽然都表现了女主人公的坎坷命运和自我改造的主题,但却被戴上“革命不纯粹”的帽子。为了历史车轮不倒转,报刊中出现了不少批评声,认为人民的舞台不能被“才子佳人”占领。1961年2月,毛泽东主席的一首即兴小诗:“飒爽英姿五尺枪,曙光初照演兵场。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将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高度结合,此后,中国媒体中的女性形象便朝着“飒爽英姿”、“不爱红妆爱武装”方向走去。
  1966年,中国进入“文化大革命”时期。在这样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媒体服务于政治走向极致,出现大量图解政治概念的新闻图片和艺术图片,图中的女性形象也走向极端。宣传画中所塑造的女性基本上是和男性一样独立承担体力劳动、满怀社会主义理想以及对毛主席的忠诚,自强不息的女性形象。
  ……
展开
目录
B Ⅰ 总报告
B.1 2011-2012年中国媒介与女性发展报告

B Ⅱ 理论前沿
B.2 网络媒体:是否存在数字性别鸿沟?——基于第三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的数据分析
B.3 传媒中的性别、战争与和平:历史视角
B.4 媒介中的女性:形象与意识

B Ⅲ 女性发展与媒介使用
B.5 媒体和女性HIV感染者的赋权
B.6 都市女性数字生活特征分析
B.7 女校大学生微博使用的状况与动机——基于主成分正交旋转法的建模

B Ⅳ 媒体建构与性别话语
B.8 时尚类女性杂志的性别价值观——以《时尚.COSMO》为例
B.9 消费主义视角下的“白富美”话语分析
B.10 女权主义电影批评视野中的《金陵十三钗》

B Ⅴ 女性形象与媒介再现
B.11 “女祸”或“女惑”:“美人计”故事的电视剧改编及其问题?
B.12 “两会”女代表的媒体再现与建构
B.13 财经报道中的商界女性形象
B.14 “女博士”形象及其重构——电视相亲节目《非诚勿扰》话语分析

B Ⅵ 女性视角与媒介实践
B.15 实现主流话题与女性视角的对接——《中国妇女报》的新闻实践及思考
B.16 女战地记者的角色与报道特色——以凤凰卫视为例
B.17 在网络媒体中推动性别平等——网易女性频道的思考与实践
B.18 女性电视节目发展现状与问题

B Ⅶ 全球观察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