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媒介趣味理论与媒介转型发展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6138939
  • 作      者:
    李蓉著
  • 出 版 社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3
收藏
作者简介
  李蓉,博士,安徽马鞍山人,现为浙江工商大学副教授、新闻系主任;近年来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主持浙江省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等科研项目多项;曾获浙江省传播学会学术成果一等奖、浙江省青年教师教学技能竞赛优秀奖、浙江工商大学青年教师教学技能比赛一等奖等。
展开
内容介绍
  《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后期资助课题成果文库:媒介趣味理论与媒介转型发展研究》首次将趣味概念引入媒介传播研究,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中,以趣味传播理论为中心,深入研究媒介趣味的传播机制、历史流变、社会分布与经营开发策略等,深度解析当代中国传媒的价值结构,破解诸多媒介异化现象的深层原因,为转型期媒介发展研究提供了富有创新性的学理思考和建设性对策。
展开
精彩书摘
  从中国辞源考证,“趣”在《说文》的解释是“趣,疾也。从走,取声”。“趣”的意义范围包括:疾,行速;旨意,旨趣;志趣,好尚;趣味,兴趣;意味,情态或风致。“趣”最早与“趋”同义,是“疾走”的意思,承培元《广说文答问疏证》:“凡言走之疾速者,皆以趣为正字。”后由动作趋向引申出精神意向,就有了“旨趣”、“志趣”、“兴趣”、“意味”的意义,如清徐灏《说文解字注笺·走部》:“趣者,趋向之意。故引申为归趣、旨趣之称。”《列子·汤问》:“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后汉书·蔡邕传》:“圣哲之通趣,古人之明志也。”《晋书·王羲之传》:“顷正来丝竹陶写,恒恐儿辈觉,损其欢乐之趣。”“味”在《说文》中的解释是:“味,滋味也。从口,未声。”“味”的意义范围包括:舌头尝到东西得到的感觉,《孙子·势》:“味不过五,五味之变不可胜尝也。”由此引申为品尝,辨别滋味;意义,旨趣;研究体会。如《老子》第六十三章:“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文心雕龙,宗经》:“是以往者虽旧,余味日新。”汉班固《答宾戏》:“委命供己,味道之腴。”但值得注意的是“味”在古时就有极强的抽象意味,“味”通过与天地五行的联系,成为抽象的本体存在。邵培仁在《论中国古代受众的信息接受特色》指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味的规律主要有五条:“澄怀味象”、“味久知味”、“余味曲包”、“味之无极”、“味后言诗”。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从信息传播时代到趣味传播时代
第二节 媒介趣味研究的现状述评
一 媒介趣味的研究现状
二 哲学、社会学等方面的趣味研究

第二章 内涵、边界与生成:媒介趣味的构成
第一节 媒介与趣味:原点的追溯
一 “趣味”溯源
二 “媒介”辨析
第二节 媒介趣味的内涵与边界
一 媒介趣味的内涵
二 媒介趣味的边界
第三节 媒介趣味的主体结构与生成机制
一 “间性主体”与媒介趣味的动力结构
二 “趣味共同体”与媒介趣味的生成机制

第三章 媒介形式与媒介趣味嬗变
第一节 书写印刷时代的媒介趣味
一 手写时期:权力意识主导媒介趣味
二 印刷时期:市场观念与受众意识植入媒介趣味
第二节 电子传播时代的媒介趣味
一 技术变革:媒介趣味的感官偏倚与受众体验
二 网络传播:媒介趣味与多种感官效应的复合
第三节 媒体融合时代的媒介趣味
一 媒体融合:媒介趣味的多元共生与流动性
二 私人工具的媒介化
三 流动的公共传媒

第四章 时空与阶层:媒介趣味的分布
第一节 媒介时间与媒介趣味
一 敞开的时间:媒介与人的现代性互动
二 渗入与塑形:时间的媒介化
三 媒介时间分布与媒介趣味生成
四 反思媒介时间中的人的存在
第二节 媒介地理与媒介趣味
一 地理中的媒介趣味分布:整合与分层
二 媒介趣味中的地理景观:想象与虚拟
三 媒介空间分析与媒介趣味
四 案例:媒介趣味的地理整合与省级卫视跨区域合作
第三节 社会阶层与媒介趣味
一 生成性:社会阶层对媒介趣味的作用
二 重构性:媒介趣味对社会阶层的反作用

第五章 媒介趣味的价值与媒介创新
第一节 媒介趣味的价值系统
一 媒介趣味的经济价值
二 媒介趣味的文化价值
三 媒介趣味的社会价值
第二节 媒介趣味与媒介经营
一 媒介趣味与媒介市场定位
二 媒体产品与媒介趣味
三 渗入与扩散:媒介趣味与媒介品牌发展
第三节 趣味体验与媒介思维
一 体验经济与电视媒介的思维创新
二 趣味传播与手机电视媒介策略
三 从媒介趣味看电视婚配类节目的思维创新

第六章 病象与病理:媒介趣味异化分析
第一节 媒介趣味的奇观化、同质化、消费化
一 作为奇观的媒介现象
二 媒介的同质化
三 消费化:时尚报道中的媒介趣味偏向
第二节 电视媒介的异化现象:以植入式广告为例
一 可识别性原则与“电视植入式广告”
一 “电视植入式广告”的现实法律地位
三 “电视植入式广告”的合法性出路
第三节 网络媒介的趣味异化:以哄客现象为例
一 哄客话语中心的建构与飘移
二 网络哄客的特征
三 网络哄客形成的原因
四 对哄客现象的评价与媒介素养

第七章 导向与责任:媒介趣味提升论
第一节 平衡效应与媒介趣味生态
一 趣味信息的“把关人”
二 趣味议程的设定者
三 趣味环境的构建者
四 趣味伦理的建设者
第二节 媒介趣味与责任:以汶川地震的媒介传播为例
一 舆论动员:实现突发事态与宣传导向
二 心理干预:减轻心灵余震的有效药方
三 爱心传播:构建社会和谐的长效机制
第三节 媒介趣味与导向:以农民工的媒介形象为例
一 刻板形象:弱势群体和不安定因素
二 形象变迁:城市边缘人到新城市人
三 女性农民工:关注的缺失到凸显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