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汉语方言差比句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62261094
  • 作      者:
    袁海霞著
  • 出 版 社 :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3
收藏
内容介绍
  《华中语学论库(第4辑):汉语方言差比句研究》在研究过程中,综合运用了“两个三角”的研究理论。首先,特别注意沟通“普—方——古”大三角,对汉语方言差比句进行多角度的动态考察。本文以“普”——“方”的对照为观察视角,考察汉语方言差比句不同句型的结构特点;又以“古”——“方”的对照为观察视角,考察不同句型在方言中的共时分布与其历时来源的互证程度……另外,本文也注重从“表”、“里”、“值”多角度出发,对汉语方言差比句不同句型的肯定式、否定式进行详细分析。具体的研究中,运用了比较的方法、调查统计等方法,分析时强调共时与历时的结合、描写与解释的结合、语义与语形的结合。
展开
精彩书摘
  1.2.2选词特殊的因素
  方言母语者(参看陈法今1984,陈丽冰2008)描述这一结构的特征为:(a)比较项是简单的名词或代词。(b)结论项是单音节形容词。
  这两个特征促成这一句式有着自身的认知表义功能。我们把“A+P+B”的认知语义特点概括为:
  (一)比较项可及性程度高。可及性是一个心理语言学术语,通常指一个人在说话时,从大脑记忆系统中提取一个语言或记忆单位的便捷程度,因而又可称之为便取度。一般来说,代词的可及性高于一般名词,有生名词的可及性高于无生名词,具体名词的可及性高于抽象名词。当这一句式的比较项是代词时,代词是交际双方心理上熟悉的对象,最容易提取,当比较项是名词时,也一般是有生名词、具体名词,它们的可及性程度都很高,容易被提取。
  (二)结论项是最典型的形容词。跨语言的研究表明,几乎所有的语言里都有表示度量、年纪、属性等意义的形容词,这些词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是最典型的形容词。现代汉语中,这部分表示基本属性意义的词大都是单音节的,具有形容词范畴的典型特征。单音节形容词还具有表达最基本属性的功能,认知语言学将范畴划分为不同的层次,形容词范畴中有的是基本层次范畴,有的是较高层次范畴,有的是较低层,次范畴。判定哪些形容词是最基本的层次范畴,可以从幼儿的形容词习得中找到根据,单音节形容词的习得比双音节形容词的习得容易。和双音节形容词相比,单音节形容词是基本层次范畴,表义是性质状态的自然类概念。
  比较项和结论项的选词特殊性为该句式表达最常用、最简洁的差比概念提供了认知上的可能。
  1.2.3语用因素
  “省力原则”是语用中的一条重要准则,它包含两种相互矛盾又相互制约的次要准则:“足量准则”和“不过量准则”。“足量准则”要求说话人表达的信息充足,在不过量的情况下,尽量多说一些。“不过量准则”要求说话人表达时只说必要的话,不说过多的话。
  方言的交际,是口耳相传的方式,以具体的时间和地点为交际背景,具体的交际者就具体的话题展开进行声音交流。只要信息是充足没有歧义的,就可以选择比书面语体或一般的口语语体更为简洁的句式。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引论
第一节 关于差比句
1 比较句
2 差比句
3 汉语方言差比句
第二节 关于跨方言语法比较
1 跨方言语法比较的现状
2 跨方言语法比较的操作
3 跨方言语法比较的视角
4 跨方言语法比较的困难
第三节 关于本题研究
1 研究现状
2 研究意义
3 研究方法
4 研究思路
5 其他说明

第二章 有标记差比旬
第一节 差比句标记的内涵和外延
1 差比句标记的内涵
2 差比句标记的外延
3 非差比句标记的判定
第二节 前置标记差比句
1 结构特征
2 认知图式
3 地域分布
第三节 后置标记差比句
1 结构特征
2 认知图式
3 地域分布
第四节 共时平面的趋同变化
1 相异句式的共用现状
2 相异句式的趋同变化
3 趋同变化原因分析——非语言因素视角

第三章 零标记差比旬
第一节 无差量零标记差比句
1 “A+P+B”句式在方言中的成活基础
2 方言中的“A+P+B+语气词”
3 方言中“A+P+A”的语义
第二节 有差量零标记差比句
1 结构特征
2 地域分布
3 “A+P+B+Z”广泛使用的动因

第四章 否定差比句
第一节 否定差比句概观
1 内涵和外延
2 方言中否定差比句的形式
3 方言中否定差比句的语义
4 有数量补语的否定差比句
第二节 否定式与肯定式的不对称
1 形式不对称
2 语义不对称
3 语用不对称
第三节 “A不比BW”的语义及其方言分化形式
1 “不比”的语义类别
2 “A不比BW”的分化形式——以公安方言为例
3 其他方言中的分化与统一

第五章 历时演变与共时分布的互证
第一节 研究现状
第二节 “A+W+M+B”的演变
1 “A+W+于+B”的演变
2 “A+w+如/似+B”的演变
第三节 “比动句一‘比’字句”的演变
1 先秦、两汉、魏晋时期的“比动句”
2 逐渐过渡时期
3 明清时期的“比”字句
第四节 演变动因
1 语法系统性因素
2 结构功能因素
3 语用机制的影响
4 认知动因
第五节 “古一方”考辨
1 古代文献中遗存的方言差比句
2 古代文献中未出现的方言差比句
3 启示

第六章 汉语“比”字句在民族语言中的扩散
第一节 “A+M+B+w”句式在民族语言中的分布
1 有“A+M+B+W”句式的民族语言
2 无“A+M+B+W”句式的民族语言
第二节 “A+M+B+w”与“A+w+M+B”的竞争
1 互补分布
2 一语共用
第三节 “扩散说”证明及扩散模式
1 “扩散说”证明
2 扩散模式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