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传已久的棋类始祖——六博六博是古代棋戏的一种,在春秋战国和秦汉时期都非常盛行。这种棋由两人玩,双方各有六枚棋子。
其中各有一枚相当于王的棋子叫“枭”,另有五枚相当于卒的棋子叫“散”。行棋在刻有曲道的盘局上进行,用投箸的方法决定行棋的步数。据现代棋史学家的研究,这种古老的六博棋实际上是世界上一切有兵种盘局棋戏的鼻祖,诸如象棋、国际象棋、将棋等有兵种的棋戏,都是由六博棋逐渐演变改革而成的。
六博的出现,比中国象棋要早得多,大约在春秋时期就已经存在了,到了战国时期已相当流行,甚至引发了一场宋国的大将军南宫长万用“博局”盘杀死宋闵公的重大事件。
南宫长万曾被俘,后又送还宋国。从此,宋闵公时常以“败军之将”、“鲁国俘囚”的话奚落南宫长万。一次,宋闵公令南宫长万与他对博,以大金斗盛酒为罚。宋闵公擅长玩六博,因而南宫长万连负五局,被罚酒五斗。此时,已醉到八九分的南宫长万心中不服,再请对博。宋闵公又是语带双关地讽刺说:“你已是常败将军,怎么还敢和寡人争胜!”一席话羞得南宫长万哑口无言。恰在这时,忽报周王使臣到,说周庄王死了。宋闵公说:“要派人前去吊丧和送礼。”南宫长万要求充当使臣。宋闵公讥笑道:“就算我宋国无人了,也不至于让一个俘囚任使臣吧。”宫人听了都大笑起来。南宫长万更是面颊红赤,恼羞成怒,酒醉性起,不顾君臣之礼,大骂道:“无道昏君,你知道俘囚也能杀人吗?”宋闵公怒道:“贼囚怎敢无礼!”随手拿起身边铁戟,想要刺他。南宫长万不去夺戟,却举起六博盘,把宋闵公打倒在地,再挥拳猛击,宋闵公竞被打死。可谓是一场六博引发的血案。六博在秦汉时期得到更加广泛的传播。上至贵族官僚,下至黎民百姓无不乐于此道,成为宫廷和民间喜闻乐见的棋戏之一,并出现了一些与六博相关的有趣故事。
秦国初年有个人叫■毒,本是个市井无赖,仗着太后赵姬的宠幸一步步爬到了长信侯的位置,还和太后私通生了两个儿子养在家中。小人得志,嚣张不已,在秦王赢政行冠礼的宴会上,设六博助兴,博戏中醪毒管不住自己那三寸舌头,口出狂言,说自己是秦始皇的继父,结果落得满门抄斩。
六博的玩法主要有两种,被称为大博和小博。
西汉及西汉以前的博法为大博,以六根箸当色子,以多吃博筹为胜。每对博双方各在棋盘自己一方的曲道上排好6枚棋子。对博时双方先轮流投掷博箸,然后根据掷得的箸的正反数量行棋,数越大,行棋步数越多。棋子进到规定的位置即可竖起,改称名为“枭”。这枚“枭棋”便可入“水”中,吃掉对方的“鱼”,名为“牵鱼”。每牵鱼一次,获得博筹二根,连牵两次鱼,获得博筹三根,谁先获得六根博筹,就算获胜。玩家需尽快将自己的散升级成枭,或杀掉对手的枭,同时枭在散的配合下,争取时机杀掉对方的枭,方能多得博筹获得胜利。所以《韩非子》中所言“博者贵枭,胜者必杀枭”;《战国策·魏策》:“夫枭之所能为者,以散棋佐之,夫一枭不敌五散也明矣!”东汉以后六博的形制出现了新变化,出现了使用茕(同箸的作用)的小博,同样以多吃博筹为胜。这种博法是两人对局,博局有十二道,两头中间是“水”,12枚棋子,双方各执白黑棋6枚,分别布于局中12曲道上。双方还各有一枚称作“鱼”的圆形棋子,放在“水”中。双方互相掷茕行棋,行棋的步数根据掷的数字决定,棋子进到规定的位置即可竖起,名为“骄棋”,这枚“骄棋”便可入“水”中,吃掉对方的“鱼”,名为“牵鱼”。每牵鱼一次,获得博筹二根,连牵两次鱼,获得博筹三根,谁先获得六根博筹,就算获胜。
汉代的文帝、景帝、武帝、昭帝、宣帝都很喜爱博戏。西汉时朝廷里设有博侍诏官,善博的人在社会上享有较高的地位并受到人们的尊敬。汉代还出现了专门研究博术的人和著作。同时还出现了一些专以博戏为业的人,这些人被称为“博徒”,往往因“好玩博弈”而达到“废事弃业,忘寝与食”的地步。
.谈到赌,历史上还出了不少的趣事儿。
西汉宣帝刘询就是一个敢把赌博“前科”写进诏书的皇帝。此人流落民间时,常与一个叫陈遂的博徒掷彩作赌,欠了对方不少赌账。等他做皇帝后,就把陈遂也带进宫里,还亲笔写了个任命状给陈遂说:“派你去做太原太守(相当于现在的太原市长),这是个官尊禄厚的差使,可以把当年欠你的赌债都还清了。你妻子君宁当年也在一旁,知道当时的状况。”陈遂故意接着宣帝的话茬说:“这事儿可在元平元年您大赦天下之前呢!”陈遂最后说的那句话是一句戏言,毕竟皇帝的赦令只用于减免刑徒的罪行,赌债、欠债并不在皇帝赦令免除的范围之内,故而陈遂的意思是说:“你别想只用高官厚禄来搪塞我,咱俩的旧账可还在账本上挂着呢!”他这么说,也是跟宣帝开玩笑的,可见两人关系之亲密已到了无拘无束相互开玩笑的地步。毕竟在市井中的生活给了宣帝广阔包容的心胸和豁达豪爽的处事风格。像张敞那样给妻子画眉、私生活不太检点的京兆尹,也只有宣帝这种出于市井,深知民间状况的君主才能容忍,若是换了东汉明帝那样的苛刻君主,就不止把张敞追到床榻底下那么简单了。
六博最初是一种带有比赛性质的娱乐活动,后来逐渐发展成一种赌博手段。这样一来,失去了大众化的六博在汉代以后就逐渐呈衰势,进入晋代后便销声匿迹了。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