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以事为本的课程理论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1716736
  • 作      者:
    杨道宇著
  • 出 版 社 :
    中央编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3
收藏
作者简介
  杨道宇,男,汉族,1978年生,河南商丘人,现为渤海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教育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课程哲学。2004-2010年在哈尔滨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论专业攻读硕士、博士。2010年进入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后流动站工作。2013年7月进入中国教育研究院访问学者工作站。近5年来,在《比较教育研究》《中国教育学刊》《教育与经济》《全球教育展望》《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教育研究与实验》《教育科学》等国家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30余篇,出版专著3部,主持省部级课题3项。代表作为《以事为本的课程理论》和《结构化课程理论》。
展开
内容介绍
  人没有固定的本质,只有功能性定义,一个人所做之事决定了一个人的本质,从一定意义上讲,“人”就是“事”,就是在“事”的世界中通过做事而得以生成的。课程在其本质上应该以人类要做的事为中心,以教学生学会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为宗旨,以认识世界之事和改造世界之事为根本内容,以事情本身蕴含的道理和做法为方法,让学生回到事情本身,从事情本身的再生产运动中学会做事,以上构成了“以事为本的课程理论”的内核。
  《教育研究论丛:以事为本的课程理论》的理论基础部分重点论述了事本课程的双基因结构——“事情本身·体验”;理论体系部分从理论智慧与实践智慧角度构建了双重课程目的,从知识与历史经验相区别角度反思了课程内容,从事情本身的再生产运动角度重新审视了教学过程,从内容与方法角度描述了课程评价;附论部分则分析了四个与之密切相关的问题。
展开
精彩书摘
  二、习惯是一种生成性的主动结构
  作为一种生成性的主动结构,习惯既表现为经验与自然之间的连续性,又表现为个体经验与人类经验之间的连续性,还表现为经验自身的连续性。
  第一,习惯表现为经验与自然之间的连续性。习惯一方面把自然合并在自身之中,另一方面又将自身调整为利用自然以达成自身目的的能力,从而表现了经验与自然之间的连续性。从习惯将自然合并于自身之中的角度看,习惯是自然环境的结构,而不是个体的反射、精神的联结或重复的活动:我们所生活于其中的自然环境是塑造我们生活习惯的第一力量,我们的生活习惯反映了周遭自然环境对我们的影响。从习惯将自身调整为利用自然的能力角度看,习惯是人应对环境的基本结构:习惯是一个结构复杂的经验储备库,能够根据类似的特征类似地应对不同的情境。由于没有两个情境完全相同,因此过去经验所形成的经验储备库并不能保证成功地应对未来所发生的情境,所以习惯必须根据外界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地进行自我调整,以便能够更好地应对来自环境的挑战。
  第二,习惯表现为个体经验与人类经验之间的连续性。习惯一方面将人类的经验内化到自身之中,另一方面又通过自身的外化而不断地生成着经验的历史,从而表现了个体经验与人类经验之间的连续性。从习惯将人类经验内化到自身之中的角度看,习惯本身就是历史的产物:“我们从生到死都生活在人与物的世界里,这个世界之所以成为现在的状态,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以前人类进行的活动并把这些活动的经验传递下来了。如果不顾这个事实,就会把经验看作某些仅仅是在个人身心内部进行的东西。”①换句话说,个体的习惯看似是个体的,实则是社会的,是人类历史经验在个体身上的沉淀。个体的习惯与其说是个体的“第二天性”,不如说是体现在个体身上的人类史。从习惯对历史经验的生成角度看,习惯又是历史经验的生成器:习惯作为行动的倾向,贯穿于个体行动的认知、规范和身体之中,从而使内化到个体身上的历史经验通过个体的实践活动而不断地进行再生产,并在这种再生产之中根据外部环境的要求而完成对历史经验的不断修正。这种修正在某种程度上表现为新历史经验的生成,从而使历史经验表现出自身的连续性。
  第三,习惯表现为经验自身的连续性。“习惯的基本特征是每项做过和经历过的经验会改变着做着和经历着这种经验的人,不论我们的意愿与否,这种改变都会影响以后的经验的性质。”①换句话说,习惯表现为经验自身的连续性:“每种经验既从过去经验中采纳了某些东西,同时又以某种方式改变未来经验的性质。”经验的价值就在于经验的连续性:一个经验的价值取决于这个经验对于未来经验的促进作用,能够促进未来经验生长的经验就是有教育价值的经验,而不能促进或阻碍未来经验生长的经验则不具有教育的价值。可能有人辩驳说,坏的经验也具有连续性,比如,一个从事盗窃活动的人,按照这种方向生长下去,经过实践,则可能成长为一个扒窃能手。从教育的立场来看,问题的关键在于经验生长的方向:朝向社会反对的方向生长的经验是反教育价值的经验,因而是不值得提倡的;朝向社会赞成的方向生长的经验则是具有教育价值的经验,是教育活动所提倡的经验。教育的基本任务就在于看到每种经验所推动的方向,并根据一种经验所推动的方向来判定这种经验的教育价值,进而决定是否将这种经验传授给学习者。
  ……
展开
目录
导言
一、“教育以人为本,人以事为本”是本专著的核心哲学理念
二、“以事为本”的课程观是本著的核心观念
三、本书的章节安排

第一编 寻找事本课程的理论基础
第一章 让课程“面向事情本身
第一节 课程为什么要“面向事情本身
一、为了批判客观主义课程观:反对不经体验的知识传授
二、为了批判主观主义课程观:反对不切实际的自主建构
三、为了提升学生的实践智慧
第二节 课程面向怎样的“事情本身”
一、“事情本身”的意向性
二、“事情本身”的语言性
三、“事情本身”的实践性
第三节 课程怎样“面向事情本身”
一、现象学还原:“面向事情本身”的现象学方法
二、理解课程文本:“面向事情本身”的诠释学方法
三、体验:“面向事情本身”的实践论方法
第二章 体验:人类生命的存在方式
第一节 体验的实践性
一、体验即是在实践中考察世界
二、体验即是在实践中改变世界
三、体验即是在实践中助长生命
第二节 体验的行知一体化
一、体验首先是身体行为事件
二、体验内含着心理活动
第三节 体验的时间性
一、生理时间与体验
二、制度时间与体验
三、心理时间与体验
第四节 体验的基本方式
一、亲验是儿童体验的本体性方式
二、再体验是生命体验的主要方式
第三章 以事为本的课程理念——来自杜威的启示
第一节 “经验”即做事
一、经验即旨在解决问题的做事行为
二、做事方式是经验的核心
第二节 “经验的生长”即做事习惯的养成
一、习惯是混合理智和情感的行动倾向
二、习惯是一种生成性的主动结构
第三节 “做中学”即通过做事学会做事
一、“做中学”的根本目的在于“学会做事”
……

第二编 以事为本的课程理论
第三编 附论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