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聚焦在对学生的知识、素质、能力三要素提升,而知识来源于实践,能力也源自实践,素质更需要在实践中养成。知识包含工具性知识、人文社科知识、自然科学知识、专业知识等。将知识内化,便成了人才素质,即思想素质、人文素质、科学素质、专业素质、身心素质等;将知识外显,则是人才所具备的能力,如获取信息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实践活动能力、应用创新能力等。假如学校及教师不帮助学生把所习得的知识成功地内化与外显,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就是失败的,从高校里走出来的毕业生就不称其为人才。
“十一五”期间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重点在于“教师如何教”,为此教育部设置了多种类型的,激发教师教学热情的项目,如教学名师、精品课程、精品教材、优秀教学团队等,这些项目的实施有力地推动了高等教育质量的提升。然而,“十二五”期间,教育教学改革应着重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将改革的重点转向“学生如何学”,转向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所以,下阶段教学理念必然有三个转变,即在教师的主导下,人才培养从“以教师为本、以教为本、以知识为本”转向“以学生为本、以学为本、以能力培养为本”。在这种背景下,“知识外显成能力”的理念转变以及实践教学体制机制的改革显得十分必要,尤其对文科专业的实践教学来说更为重要。
实践教学具有自身的体制机制、内容、形式、过程等要素。体制机制也就是实践教学管理与实施的制度设计,它具有决定性的因素,有什么样的制度设计就会产生什么样的教学行为与结果,它包含学分、学时以及实施时段安排和考核制度的建立与完善等。内容可分为平时作业、实践性模拟课程、实验实训课程、社会调查、专业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等。形式涵盖教学方式、教学媒体、教学方法等因素。教学方式有团队协作训练、个体指导或自主训练、多样化训练等;教学媒体可分为纸笔媒体、道具媒体、视听媒体、网络媒体、综合媒体、现场实践等形式;教学方法可以是聘请实务部门专家主导的示范教学以及案例教学、情境教学、创意教学等方法。过程要素指教学环境和教学反馈等。教学环境分为封闭教学环境、网络虚拟环境、社会实践环境;教学反馈使实践教学形成一个完整的质量保证和质量提升的闭环系统,同时能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完善。
以上这些要素贯穿在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中,即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之中;有必修、选修的制度设计,也有不计学分的社会实践及学科竞赛的自我能力培养环节等。
一、改革学期制,为实践教学创造时空条件
与理论教学不同,实践教学,特别是在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实习,需要集中在一个较长的时间段和相对固定的空间里进行,不便于穿插在理论教学之中,而传统的两学期制使实践教学碎片化,这更让实践教学基地难以承接高校的人才培养工作。再者,上海政法学院实施“完全学分制、全面选课制”的人才培养模式及教学管理体制,该体制能使教师“教其所长”,学生“学其所好”。在该体制下,学生以教学计划为依据,在老师的指导下,可根据个人志愿和社会需求自主选择专业、课程、任课教师、上课时间;学生可多修、少修、缓修、免修有关课程,也可以跨年级、跨专业修读课程,即根据自己的情况和需要自主安排学习进程,提早毕业或延缓毕业。该体制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办学理念,然而,完全学分制、全面选课制打破了以行政班为主体的教学秩序,使实践教学难以合理安排。为此,上海政法学院改革了学期制,实施“2+1”三学期制,除秋季学期和春季学期外,专设为期4周的夏季短学期,专门进行实践教学。除每年实践教学学期外,将学生第四学年春季学期专设为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学期,使实践教学达到29周,从教学时段上保证了实践教学的开展。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