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有效利用人际关系理论
非权力性影响力是一种对他人的影响力,是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在人际关系的互动中产生的。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是非权力性影响力的源泉。成功者的经验表明,领导者的成功有时并不在于他有多强的业务能力,当一张有效的人际关系网铺下时,领导就成功了一半。班级管理亦是如此。
在班级中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对于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教师间的相互沟通与理解,对于校长管理意志的贯彻与落实,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班级管理是一种旨在促进人的发展的教育管理,其管理的主客体都是人。人的社会性决定了班级管理是一种社会性的管理,即对人际关系的管理。班级的教育管理活动是由班级教育活动中的各种人际关系构成的,包括班主任与学生,校领导,任课教师,学生家长以及社区教育机构等之间的关系。班级管理教育工作的内容是多方面的,班主任必须处理好班级管理中的人际关系,协调好各方面的教育力量,才能把班级管理得井井有条。
班主任一方面要做好校领导的助手,把校领导的教育要求真正落实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去;密切团结各任课教师,相互支持、帮助,以形成强有力的教师集体;加强与家长以及社区教育机构的联系,相互沟通,互相支持,最大限度地发挥对学生的教育影响。另一方面,班主任尤其应在班级成员间建立一种平等友爱的关系,与学生进行情感的交流与沟通,建立师生间的心灵对话,真诚的关心、尊重学生。不以平等态度对人,就会使学生敬而远之,不利于改善师生关系。当我们问学生他们心中最喜欢的、最有魅力的老师是怎样的时候,他们认为那些关心自己所教的课程、热爱教书并真正关心学生的老师是最受欢迎的。一位好老师应该鼓励参与、分享权力和信息、提高学生的自我价值并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班主任不再单纯地采用等级制、形式上的权威和主观武断的方式施加影响,而是真正与学生建立人格上的平等。做到这一点,就会缩短师生间的心理距离,能在学生中取得较高威信,使学生产生信赖和尊重。强硬的管理方式没有看到人际关系的潜能,以及人与人沟通的感情力量,而这种力量产生于人们各自具有的温和的品行。因此,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可充分调动各方面教育力量的智慧和积极性,共同搞好班级管理,确保班级管理目标的顺利实现。
五、借鉴一定的社会控制论思想
控制是管理的一项基本职能,所谓控制,就是组织在动态变化环境中,通过检查、监督、纠偏等管理活动,使组织计划与实际运作保持动态适应,以确保组织目标和为此而制定的各种计划得以实现。要提高管理效率就必须树立新的控制者与被控制者的思想观念。传统的控制思想观念认为:控制者处于绝对支配地位,被控制者处于被支配地位,两者之间是命令和服从的关系。现代控制思想观念则认为:控制者与被控制者之间是一种平等关系,控制者权威只有为被控制者接受和承认,才有意义。由此可见,控制者只有靠权力和威望,才能实施控制,才能充分发挥其控制作用。权力性影响力是“权”的体现,其核心是“权”,属于硬件影响力。这种职权是由社会组织赋予的,带有一定的强制性,既受组织的调控,又受社会各种体制的制约。若只注重班主任的权力性影响力,则过分强调了班主任作为一个管理者的形象,而忽视了他的教育作用,在这种情况下,班级管理和教学是强制的、不由分说地进行的,只片面要求学生服从和掌握。而非权力性影响力的核心是“威”,是软件影响力。这是一种柔性管理,班主任将学生看成是可爱的人,以自己的坦率诚恳的人格,用生动而亲切的语言,与学生进行交流。学生是在得到班主任的理解的状态下生活和学习的。这种影响力是内在因素起作用而引发的,能自然引起被管理者的信赖感和服从感。
在班级管理中,如果班主任依靠其权力因素,比如纪律,监督等,对学生产生一定威慑力,那么班主任的权力是由其自身职务所赋予的,是一种刚性的管理手段,是对班级成员的“硬”控制。在这种职权压力下,学生服从班级管理,遵守相应的规章制度,这是开展正常班级管理工作的基础。这种影响力带有强制性,有一定的威力,它只能使人畏服,不一定能使人信服。要使班级管理取得更好的效果,应该树立“以生为本”的管理理念,依靠班主任自身的品德修养、知识和能力水平、性格特征来感化和熏陶学生,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这就需要班主任充分发挥其非权力因素的诱致性效应,实施柔性管理。班主任若能博古论今,处处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成绩卓越,学生才会自觉地、真正地接受他的影响力。由此可见,班主任应在顺应学生心理和行为规律的基础上,实施“软”控制,这种非权力性影响力对学生的影响是隐性的、潜移默化的,便于学生进行自觉行动,并能持续发挥作用。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