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高校科研经费的财务管理
高等学校(以下简称高校)科学研究(以下简称科研)对于国家科技发展和高等教育的自身发展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由于单位性质和会计核算制度的差异,在我国现行的科研经费管理模式下,高校科研经费财务管理具有区别于科研院所和工业企业研发机构的显著特点。本章在分析高校科研经费财务管理特点的基础上,剖析了高校科研经费使用与管理的难点和重点,并由此阐述高校科研经费内部管理制度设计的关键要素。
1.1高校科研的地位和作用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是我们耳熟能详的领袖定论和社会共识。尤其在当今世界多级化、经济全球化的国际关系与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所面临的形势下,科学技术已经成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增强国家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世界主要国家都把科技创新作为提高国家竞争力的战略重点,竞相加大科技投入并优化投入结构,大力促进本国的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努力通过提高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来增强国家竞争力。
我国这些年来在促进科技发展、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方面跟上了时代发展的步伐。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成为指导方针,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从迎接知识经济时代,到全面建设国家创新体系;从以科学技术引领经济社会发展,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成为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1],随着《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纲要(2006-2020年)》的实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决策落实为分步实施的战略部署,国家对于科技发展的投入力度不断加强,取得科技成果并以此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成效日益显著。根据财政部的统计,“十一五”期间国家财政科技投入大幅增长,其投入总量是“十五”时期总量的近3倍。从财政资金对科技发展的投入力度来看,彰显了努力促进科技进步、全面提升国家创新能力发展战略明确的国家意志。
在我国科技体系中,高校作为国家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应用研究的主要方面军和科技成果转化的生力军,承担着大量的国家重大科研任务,在国家创新体系中肩负着科技创新的重大使命。从大学的使命来说,高校至少应当履行高级专门人才培养、科学技术研究和对社会服务三项基本的社会责任。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进程巾,高校作为国立科研机构理应发挥专业机构的重要作川,着力发挥知识创新、促进企业技术创新和区域创新的人才和学科优势,支撑创新型国家建设。高等教育更为直接地承担着为国家建设培养各种t业人才的重任,理应通过教育教学改革及其与科学研究事业的紧密结合来强化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为国家建设和国家创新体系不断输送建设人才和创新力量。同时,需要加强学校科研与社会经济建设重大需求的紧密结合,通过积极参与国家重大科技任务、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和有效应用、为社会提供技术开发和技术服务等途径促进企业的技术创新,促进伞礼会的协同创新和科技进步。
从组织结构来讲,大学是知识与科技力量高度密集、创新思维极为活跃的机构组织。尤其在研究型大学里,多个门类的学科人才汇聚,科学技术研发手段先进,不断有大批具有创新能力的年轻知识分子充实到大学科研队伍当中,从而形成大学所独有的强大科研优势。正如前任科技部徐冠华部长曾经讲过的,“高等学校是科学技术知识生产的主体之一,高校具有能激发创新思维的独特人文环境,大跨度的学科间交叉、渗透以及数量巨大、源源不断脱颖而出的创新人才,使其在探索性较强的基础科学和前沿高技术研究方面往往具有独特的优势”。
高校开展科研工作,不仅是完成国家科技发展战略使命的任务要求,也是实现为国家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为社会不断输送具备创新能力新生力量的必要保证。现代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以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学习为基础,构筑其全面扎实的理论知识体系。同时,更需要通过实践创新环节的训练和启迪,培养创新的意识、创新的方法和技术途径,逐步形成其善于创新的能力。这种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自然需要科研训练的环境和条件支持。高校教师所承担的科研课题就是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最为有效的培养环境和条件支撑。高校科研任务的开展,需要作为高层次人才培养对象的研究生承担大量的基础性研究工作,在研究资料的收集与整理、研究方案的验证与试验、模型建立与仿真分析、实验数据采集与分析等方面开展实际研究工作,承担具体科研任务并协助教师完成课题研究任务。在这个过程中,研究生亲身经历科研过程的实际训练,其科研的基本技能、学术思想与创新意识等得以培养,科学素质得以初步形成。大学里这种科研任务与高层次专门人才培养完美结合的形式,是大学职能所决定的。这一方面表明高校承担科研任务可以取得一举多得的功效,另一方面也证明了高校人才培养离不开科研任务与科研经费的条件支撑。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