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证明了,在人的认知当中,不但有原型存在,而且相邻范畴之间,即不同成员之间的边界或界限也是模糊的,甚至是重叠的,因为原型成员拥有与其他成员最大的共同属性特征,但却拥有与相邻范畴成员较少的共有属性特征,而且原型成员与非原型成员之间还存在模糊的等级差别。而这些划分的属性显然都与人的认知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毫无疑问,这也会进一步增加范畴化原型的模糊性。拉考夫、科尔曼和凯(Lakoff、Coleman&Kay)的相关研究结果不仅揭示了“bachclor”(单身汉)、“mother”(母亲)和“lie”(谎言)三个范畴的原型性,而且也揭示了它们的边界模糊性及其成员资格上的级差性(gradience)。(转引自吴世雄、纪玉华,2004)这些理论为从范畴化原型理论的角度讨论语义范畴的模糊边界指明了方向。张敏(1998)指出,尽管原型有时用来指范畴内的最佳成员或典型代表,但更确切的意思则是指作为范畴核心的图式化的心理表征(mentalrepresentation),这样一来,一旦体现在语言上或是通过语言才能得以体现的时候,就不可避免地形成模糊语言及其相关模糊特性。
尽管对于原型理论还有很多不同的看法,甚至是批评,但无论如何,原型理论为阐释语言模糊性提供了不同的视角,也从不同理论层面解释了语言模糊性的成因和特征。目前,一般认为原型理论的一些缺陷主要包括:没有充分考虑语境的影响,忽略了“偶数”等比较特殊的情况,以及原型理论对范畴边界问题关注不够等。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