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理论思维教学法简论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3014311
  • 作      者:
    郭赤婴著
  • 出 版 社 :
    知识产权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3
收藏
作者简介
  郭赤婴,男,汉族,中共党员,教授。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一分校哲学系。现任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思想政治理论教研部主任。学术兼职: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会员。
  主要研究领域: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中国哲学的关系问题、当代中国伦理学问题。著有《当代社会主义百题论坛》(旅游教育出版社)、《中国哲学史简明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导游员职业道德实证分析》、《新导游带团案例》(中国旅游出版社)。发表论文《毛泽东和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论文集《继承与发展》)、《民族哲学的现代化》、《“飞龙在天”的庄严序曲》(《光明日报》)、《推进“三进”工作要把握好三个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道德的境界、特点及其作用》、《从旅游职业道德的角度推进建设旅游伦理学》(《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把握好两次“三进”工程的关系》、《演讲式教学与研讨式教学的比较》(《北京教育》)。
展开
内容介绍
  理论思维教学法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基本方法,有着丰富的内容,值得全面深入地进行研究。《理论思维教学法简论》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际需要,特别是结合教师群体、课程群体和学生群体在教学过程中的复合互动关系,分别从对象论、本质论、方法论、关系论、课程论、教师论、学生论、习惯论和课外论等九个方面,对理论思维教学法进行了论述。
展开
精彩书摘
  循繁化简是马克思主义教学中的一个系统工程。循繁化简体现了繁和简的多方面和多层次的对立统一,但它并不只是一项正确适宜地简化复杂事物的工作。在界定概念方面,繁和简,循繁和化简,都有着严谨的规定。繁和简的根本原因决定于教学内容的情况,直接原因却在于师生互动和学生接受的情况。本课程具有体现课程性质和使命的权威性,其原则不可改变,其内容具有繁者自繁、简者自简的属性,也是题中应有之意。但是,严谨的原则性要依托鲜明的针对性才有现实意义,原则并不是出发点,所以循繁化简也是必做的功课。繁有两层含义。第一是繁之所以为繁。通过分析内容,可以从看似简单的问题中发掘出丰富的内容及不同的层次。第二是繁中有简。通过综合内容,可以通过简明的形式从复杂的问题中来梳理概括出若干要点和中心,从而建立繁杂对于简单的对比和支撑。简亦有两层含义。第一是简之所以为简。通过分析内容,可以把握简单事物中并不简单的内部关系,从而建立简单对于繁杂的对比和概括。第二是循繁化简。循繁化简是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实现“据是创实”的过程,即在自觉把握和运用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创造出人与环境及人与自身更加适宜的现实状态。由于据是创实的过程在这里只是教学活动,因而和理论思维教学法的其他活动一样,带有模拟性和推演性,所以并不是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实践活动。实现循繁化简的要求也要注意两个方面的问题。第一,它并不是要大范围地压减教学内容,而是紧紧扣住教学与人才培养的紧关节要,按照理论思维的要求集中处理与课程性质和任务有着对应的本质联系的内容;第二,它并不是以为学生重点讲清楚关键的疑难问题为重点,而是重在通过重复演示寓于若干关键疑难问题链条中的本质联系和辩证方法,引导学生培养理论思维的习惯。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对象论
第一节 思想政治理论课和理论思维教学法
一、课程群体和授课
二、理论思维方法
三、理论思维教学法概说
第二节 理论思维教学法的对象和基本问题
一、理论思维教学法的对象
二、理论思维教学法的基本问题
三、形式和内容
第三节 理论思维教学法的特点
一、循繁化简
二、缘静识动
三、合殊一元

第二章 本质论
第一节 理论思维教学法的价值
一、目标和环境
二、面、线、点
三、能益和所益
第二节 对课程的选择和处理
一、对必讲内容的选择和处理
二、“旧事重提”的启示
三、“熟课”和“生课”
第三节 前导与互动
一、先决性与前导性
二、广义内容和狭义内容
三、回归“立人”

第三章 方法论
第一节 科学的方法
一、历史法——继承与选择
二、比较法——分析与综合
三、融通法——贯通与转化
第二节 道德的方法
一、定名与虚位
二、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
三、虚幻世界与现实人生
第三节 艺术的方法
一、六艺和主题
二、六教和适度
三、创作和“包装”

第四章 关系论
第一节 三个系统
一、课程主导系统
而、教师主导系统
三、学生主导系统
第二节 差异和矛盾
一、现实和理想
二、选择和放弃
三、才情和事业
第三节 开放和接续
一、覆盖与贯通
二、导向和效率
三、互动和验证

第五章 课程论
第六章 教师论
第七章 学生论
第八章 习惯论
第九章 课外论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