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破译教育密码:干国祥教育教学15年集粹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3955112
  • 作      者:
    干国祥著
  • 出 版 社 :
    文化艺术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3
收藏
作者简介
  干国祥,新教育研究中心成员。另有干干、荷戟卒、宁怀山等网名和笔名。从事中小学教育15年,先后在“教育在线”等论坛担任版主和总版主。曾任原《教师之友》和《教育科学论坛》编辑。在《人民教育》《南风窗》《教师博览》等杂志发表过各类文章,先后在《成长》等报刊开设个人专栏。曾从事教育网络管理、教育创作和教师培训工作,以打通教育理论话语与教育实践话语老死不相往来的隔膜状态为今后几年的主攻方向。
  2006年加盟新教育实验后,主持新教育研究中心理论和课程研发。对新教育儿童课程晨诵、午读、暮省的生活方式,“专业阅读、专业写作、专业发展共同体”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以及理想课堂的教学框架和三重境界,新教育叙事心理学框架等领域,都有过启发性贡献,并在实践和理论上都有所建树。
  其思想之源是道家和禅宗,学习西方哲学、心理学多年,但近年来自称是儒家弟子,并欲在儒道经典的重新阐释上有所突破。著有《破译教育密码》《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生命中最好的语文课》等书。
展开
内容介绍
  干国祥是一线名师,教育教学专家,以主持新教育实验的理论创造和课程研发、深具教学智慧、呈现最佳课堂而闻名于教坛。他灵动、练达的文章,炉火纯青的教学实践影响了成千上万的教师。
  《破译教育密码:干国祥教育教学15年集粹》是作者的第一部作品,是他对15年教育教学的总结和思考。《破译教育密码:干国祥教育教学15年集粹》收录的《成为课程开发者——教师专业化之思考》《两种阅读态度:“只读”与“可写”》《多元之界与“临时性共识”》等,都是极有分量的理论文章。更难得的是,干国祥将他对语文教学的思考化为实践,书中收录的《<斑羚飞渡>课堂实录》《建构学生自己的语言和思想——<丑小鸭>课堂实录》清晰地呈现了他对语文教学的理解;《内心的神殿》《不听话的意义——从教育的角度解读亚当偷食禁果的神话》《一场青春的宿命——从“帕里斯的金苹果”看早恋问题》《电影中的教育元素》等篇章都是令人叹服的精品,揭示了一个我们以前从未留意过的迷人世界。文风朴素、干净、直接、清晰,体现了作者当年的个性与张力。这本书包含了他以后成就的最初的种子。
  干国祥本身就是一个难解的密码,包含着有关成长,有关教育的层层隐喻,而对他的解读,对我们的教育教学有着丰富的启示。
展开
精彩书评
  干国祥立足于实践,采取拿来主义的态度,从哲学、心理学(当然更不用说教育学了)等学科中广泛地汲取营养,但又不拘泥于任何一家学说。
  他始终保持了充分的开放姿态,在他眼里,教育无处不在,不但遍布许多学科,更奇妙的是,他从神话、电影、电视剧、小说、漫画等许多方面开拓了新的疆域,重新“发现”了许多为我们所忽略的教育问题。
  “我阅读,因为我孤独。”我想这或许就是干国祥的答案。“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我们离古之学者远矣!本书中《我的阅读史》这篇文章或许会给我们许多启发,让我们重新思索教师专业化阅读的意义。
  ——魏智渊
  
  我不会任自己这样沉醉于任何一个大师的声音中太久的,因为我不想成为谁的信徒,我只想把他们作为我的朋友。同时我也没有忘记自己的职责,我不是哲学家,我只是一个热爱教育的人。
  ——干国祥
展开
精彩书摘
  记起去年的9月1日,我为你们上的第一堂课,记起那堂课上我们一起播下的种子。当时我说:“我们将把这一年的故事,写成一本自己的书,一本属于自己的《花季雨季》,我姑且先给这本书取名为《听,这是花开的声音》,如果以后我们的故事有了变化,我们也可以换一个更合适的名字。”说这话的时候,我看到了许多目光中的憧憬,也发现了不少眼神里的怀疑。那么,现在我可以问一声:我们有了自己的“花季雨季”里的故事吗?(学生答“有”)我们听到了吗,我们听到了“花开的声音”了吗?(学生答“听到了”)是的,我们听到了“花开的声音”,而这开放的,正是在座一百多位同学的青春之花啊。我们刚刚就收到了非常令人满意的中考成绩,我们刚刚就听到了三位同学的发自肺腑的精彩发言,还有,留在《听,这是花开的声音》里的那些曾经让我们深深感动过的文章……所有这些,不就是我们期盼的“花开的声音”吗?刚才赵枫同学的发言中有几句话尤其带给我很大的感动:“请大家不要忘记班会课上你被震撼的刹那,不要忘记相互送别时的眼泪,不要忘记你在这里度过的或如影如幻或风风火火的三年……”
  她的话,让我再一次清晰地记起了这一年中所有的欢笑和泪水,我相信这些欢笑和泪水大家会比我珍藏得更久。我永远不会忘记,那个疯狂的周六,虽然雨水冲散了原定的野餐,虽然我把大家叫进会议室的时候,我看到的是一百多张失望的脸,但是我们终于把快乐和疯狂发挥到了极致。那是我一生中也许是唯一的一次做节目主持人,我会永远记住大家给我的无休止的掌声和呐喊,我会在记忆中刻下大家的吼声和上百人齐声高唱的歌声。当然,我同样永远不会忘记,为了寻找那两个离家出走的同学(今天,这两位同学就坐在我们中间,我们不要怪他们,至少我已经原谅了他们),我和他们的母亲在一座座泥泞的山上翻寻,那两个焦虑的母亲在一个个山坡上无望地喊叫自己儿子小名的声音,也将同大家的歌声一道,烙在我的记忆深处。
  当然留在你的记忆里的,也许是论辩赛上的唇枪舌剑;也许是你生日那天,广播里突然传来的为你而点的歌曲;或者,是你考试失利的时候,班主任偷偷地夹在你作业本中的那封信……
  收藏在我的记忆里的,还有去年的圣诞夜,那天晚上的语文课我曾这样对同学们说:如果上苍答应实现你的一个愿望,你将许下什么?当时,我们——我和你们,都静静地面对自己,用笔写下了一个愿望。我清楚地记得我自己的愿望,我当时对自己的灵魂是这样说的:我的愿望很多,但此时此刻,我愿意把这个可以实现的愿望献给一群特殊的人,我希望他们能够顺利地完成初中学业,成功地度过中考,圆满地写好人生的这一笔。
  今天,我可以很高兴地对自己说,我的这个梦想实现了!只是帮助我圆梦的,不是什么上苍,而是在座的每一位同学每一位老师,以及站在我们身后一直支持着我们的家长和其他老师们。
  是的,我们就是这样相携着走过来的:不只有阳光,也有风雨;不只有欢笑,也有眼泪;不只有感动,也曾有过误会。并不是所有的路都是平坦的,也不是所有的滋味都是甘甜的,但也许正是因为我们走过的道路有比别人更多的汗水、眼泪、辛苦、坎坷和挫折,它才能够如此地精彩。而且,最最重要的,是你们毕竟已经走过来了,你们已经成功地走到了这一天,为了这个,你们值得为自己庆贺!为自己骄傲!而我,此刻回头望望来时的路,才发现只因为路上有你,所以我从不曾孤独。
  ……
展开
目录
序:生命中的每一段,都是不可超越的精彩
破译干国祥(魏智渊)
原序:走向边缘

一个人的教育史
一个人的教育史
岁月书签
旷野上的歌声(童年)
青果(少年)
二十岁时的小诗:余生
阅读——享受你的寂寞(青年)
三十岁时的自画像
为自己而作的教育寓言:从种子开始
岁月留下的感动
一个教育情结:再见,梦里春晖
临别前的心绪:槐香满校园
民师生涯(之一):“万里”过河卒
民师生涯(之二):草坪上的白蘑菇
一年的重量——-2003素描
一个人的宗教
突围
应试外的孤魂
魏书生们的足迹
堂·吉诃德的长矛
后现代的冒险
我的阅读史
续我的阅读史
翠微苍苍路茫茫

破译教育密码
内心的神殿
“不听话”的意义
一场青春的宿命
如果兔子并未中途睡觉
电影中的教育元素
父亲的课程
等值的惩罚
写个童话给自己
在华德福听童话
附童话的教育意义
爱的艺术
源头可有活水来?
制度与执行的矛盾
思想道德,是“建设”还是“建构”?
仍然“失魂落魄”?
寻找最真之物
日记:是“道德长跑”,还是“心灵独白”?
作弊的悖论
【作弊案例一】 坚持精神的底色
【作弊案例二】 放弃一次公正
清歌一曲,绿满庭宇

海拔五千
探索面向未来的课堂
“主题·可读·互文·对话·存在”
《斑羚飞渡》课堂实录
教学过程A:从紧贴文本的地面起飞
教学过程B:从课文走向互文,从中心走向话题
教学过程C:话题推进,从集体生命到个体生命
教学过程D:归结,“敬畏生命”
【点评】 道智交融,妙手天成
附一 语文课可以这么教,但是不能总这么教
附二 脱离文本的“解读” 缺少对话的“生成”
附三 超链型课堂
建构学生自己的语言和思想
从“个体解读”到“相互印证”
“以文解问”,局部性阅读与交流
聚焦:解读“天鹅蛋”
课后余音
【后记】
【回音壁】 宣讲·对话·独语
关于《鹬蚌相争》的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鹬的嘴正被蚌夹着呢,怎么可能说话呀?”
关于童话、寓言、神话中的“不合生活常理”的错误
虚构与真实,抵达文本与存在的意义
语文课上的“提问”与“问题”
第二个问题:“我们不想两败俱伤,该怎么办?”
深度阐释之后
成为课程开发者
关键词:专业化成长课程开发者反思性实践
实践:语文课程的边界与内涵
理论:反思的视野与焦点
两种阅读态度:“只读”与“可写”
多元之界与“临时性共识”
阅读与游戏
从“知识体系”到“主题单元”
公开课之七种武器
定音锤——课前故事
火焰刀——课件
长生剑——朗读秀
多情环——电影剪辑
霸王枪——论辩
孔雀翎——问题(文章解读)
拳头——应变,无招之招
丢开框框,计算落差
让思维在问题与问题之间飞翔
关键词:问题,问题教学,答案,思维
案例一:问题比答案更精彩
案例二:答案未必是丰富多彩的
作文个性的湮没与拯救
“另类原是大多数”——为“个性”正名
作文个性的湮没之由
原因一:“文以载道”是作文个性湮没的罪魁祸首
原因二:作文教学已经沦为作文技巧的教学
原因三:信奉一条并不存在的“认识规律”——始求规范、次求个性、终求创新
作文个性的拯救之路
途径一:允许思想“另类”,甚至“不健康”
途径二:解放阅读,让每个学生拥有个人的语文资源
途径三:语文课堂,让思想在问题与问题之间飞翔
结束语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