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语文衰落的历程
民族接触首先是语言接触。语言接触的结果,一般说来,有语言影响、语言兼用、语言转用和形成混合语。混合语极为少见,前三种结果无论在中国历史上还是在现当代都是常见的。语言影响主要表现在词汇、语音和语法上。其中词汇是语言中最为活跃、敏感的成分,在语言接触中最先受到影响的就是借词的出现。借词的逐渐增多,还会引起语音和语法层面的变化。语言接触除在语言结构上带来变化外,还会导致在使用功能上的变化,这就是语言兼用和语言转用。语言影响、语言兼用和语言转用是按层次一步一步变化的。就一般变化来说,语言影响在前,接着是语言兼用,最后是语言转用。在一个民族放弃自己的母语而转用另一个民族语言吋,这三个层次是连续进行的。我国历史上,许多少数民族通过与汉族杂居形成的语言接触,最终转用汉语的例子是很多的。汉族进入少数民族地区,最终被少数民族融合而转用少数民族语的.也不乏其例。但主要是少数民族转用汉语。在少数民族转用汉语的众多民族中,满族转用汉语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满语满文在清代有着特殊的地位,然而曾几何时,满族在不长的时间内,从满语单语进入到满汉双语,最后转用汉语。这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内容极为丰富。在这个过程中,既有汉族转用满语,又有满族转用汉语。早期主要是汉族转用满语,中后期是满族转用汉语。从总体上说,主要是满族转用汉语。从满汉语言的接触类型来说,开始是双向的,后来转化为单向的,即满族最终转用汉语。满族在清代作为一个统治民族,其语言的衰落,最后转用汉语,与一般民族转用其他民族的语言,既有共同性,又有其特殊性。
有国内外学者认为.满族早在〕644年入关前献尸鋒放弃满语而改操汉语满语文衰落的历程了,并在人关时把这种汉语带到北京,北京人的汉语与满族人的汉语相互碰撞、影响,形成了今天的北京话。这种说法是没有根据的。实际上,入关前及入关后的一段时间内,绝大多数满族人使用满语进行交际,只有少数人满汉语兼通。这方面有大量的史料可以证明。下面,分几个问题进行探讨。
一、历史回顾
满族是16世纪末至17世纪上半叶,以女真族为主体,融合了其他民族成分形成的新的民族共同体。明朝初年,原来散居在松花江、黑龙江流域的许多女真部落开始南迁,与明朝和朝鲜等先进地区的联系曰益频繁和密切,并在不断南迁的过程中,逐渐改变其以传统的渔猎经济为主的经济模式,农业在女真人中的经济比重日益增加。南迁后的女真人形成了建州、海西、东海(亦称野人)三大部。各部的经济发展不平衡,农业在其经济中所占的比重也不一样。
1583年(明万历十一年),清太祖努尔哈赤开始了兼并、统一建州女真的战争,1593年统一完成,为满族的形成和发展创造了前提条件。此后,到1619年(清天命四年,明万历四十七年)的二十多年间,努尔哈赤又征服了其他女真各部,辖区包括了抚顺以东至鸭绿江边,开原以北至黑龙江中、卜游,东北至乌苏里江流域。在统一各部的过程中,努尔哈赤把战场上众多的俘虏以及归附的各族人民,先后编人自己的队伍。1615年正式建立了我国历史上有名的八旗制度。到1625年定都沈阳,辽沈地区尽属女真人统治。1636年清太宗皇太极改金国号为清,1635年改女真为满洲。1644年清军人关,人主中原。直至1911年清王朝灭亡。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