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孔子学院社会资源的配置机制
孔子学院作为以教授汉语和传播中国文化为宗旨的非营利性教育机构,其社会资源配置的循环过程不是在市场或政府主导下通过直接的商品交换或强制性分配推动的,而是借助孔子学院与海内外的教育/文化机构、政府、社区、公众、个体等要素建立起来的,以汉语教学和中华文化国际传播为主要关系纽带的社会关系进行的。
(一)资源配置形成社会网络
孔子学院的社会关系是在教学资源和文化资源的配置过程中形成的。在教学资源和文化资源的配置过程中,社会关系网络资源不断地聚集和扩散。
l.资源聚集推动正式关系的形成。孔子学院的教学和文化资源聚集在一起,需要各合作方的资源投入。携带资源的海内外教育和文化机构与孔子学院总部以及各孔子学院签署合作协议,合作方根据协议规定的各自责任与义务,充分调动相关文化教育资源投入孔子学院建设。孔子学院形成规范的组织架构,如理事会、管理委员会、学术委员会、顾问委员会、执行部门等,共同参与孔子学院的管理与运行,制定章程和规章制度,确保资源的有效投入及合理使用。这种以法律、法规和制度等为合作基础建立起来的关系是一种正式关系,属于制度化关系,是通过一定的程序、契约等正式的形式在个人或者组织间形成的一种相对稳定的、具有一定约束力的相互联系,如会员关系、联盟合作关系等。
2.资源扩散促进非正式关系的形成。聚集起来的教学和文化资源在扩散过程中,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社会领域和社会阶层的行为主体出于兴趣或实际需要,通过不同途径参与到孔子学院活动中,与孔子学院形成一种相对松散而不具备强约束力的相互联系,这种联系是一种非正式关系的形式,是个人或者组织间通过一些亲缘、地缘等因素自然形成的,如同学关系、亲缘关系、熟人关系等。①
在孔子学院教学资源和文化资源配置过程中形成的正式关系和非正式关系共同构成孔子学院的社会关系网络。孔子学院社会网络是资源和信息传播的渠道,它以汉语与中华文化国际传播为主要关系纽带,凝聚或创造与此相关的资源和信息。这些资源和信息依靠成员间的互动在网上自由流通和传播,被整个社会网络成员分享。同时,孔子学院社会网络还是在当地现有的中外文化交流与传播的社会网络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跨文化合作网络。孔子学院与当地的教育机构、文化机构等已经形成部分文化传播网络或有着良好文化传播网络基础的机构合作,积极融人当地已经建立起来的社会网络,在发展孔子学院社会网络的同时,避免了可能产生的文化冲突。孔子学院社会网络有着不同的层次,可以是全球范围内的孔子学院形成的整体社会网络,也可以是按某一类孔子学院形成的类型社会网络,也可以是按区域形成的区域社会网络,还可以是单个孔子学院所形成的社会网络。所有这些联系与交往构成了孔子学院社会网络的全景。
(二)社会网络反作用于资源配置
社会网络形成之后能够对社会资源配置产生反作用。由社会网络决定的资源配置的基本逻辑是:处在一个网络结构之中的个人或组织通过频繁的接触、互动,通过惯例、制度性规范等,彼此之间建立起义务与期望,形成各种信任关系,从而能够动员社会关系网络中的社会资源,最终实现对资源的配置。信任是社会网络作为资源配置方式的基本机制。②
正式关系将合建孔子学院的中外高校连接起来,使得合作双方信任充分,这种信任主要源于制度保障,属于威慑型信任。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