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心理适应情况及对中国的评价
虽说遇到了一些困难,但爱尔兰学生几乎没有后悔来上海留学的,80%的人都选择了“不后悔”。大部分人都觉得自己来中国的收获是较大的,在上海的留学经历将对其今后的人生有积极的影响。绝大多数人认为爱尔兰与中国的社会差异很大(4.12),但在上海感到很安全(3.98)。虽然对中国的印象不错,但想要跟中国人结婚,想在中国找工作的人还是比较少。想家的人很多(86%),但程度还不算严重,不至于每天都想回国(1.7)。可见,大部分爱尔兰留学生还是能适应在中国的生活,并持积极态度的。从对中国社会认同度的调查结果我们也可以看出,爱尔兰学生普遍感觉在华生活快乐,对中国人的评价多为正面,文化冲击感主要集中在冈0来中国之后的半年内。
(四)问答及访谈
总的来说,学生对语言教学评价较高,但对行政管理有不理解的地方。希望教师能进一步改进教学方法,行政管理尽量做到高效、简明,尽量让学生少跑路。爱尔兰是个小国,因此也有学生反映上海太大丫,学校离市区太远,出门不方便。
三、主要问题分析
因本次调查的爱尔兰学生大都来自同一学校,来华目标明确,培养体系相同,因此体现出的问题也比较一致,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学校管理模式的不适应
(1)信息沟通渠道不同。中爱两国的学校在管理模式上存在较大差异,爱尔兰高校普遍使用网上教学平台,学校与学生的交流多在网上完成。每个学生注册后都会获得一个以学号命名的邮箱,各种通知都发到学生的邮箱,由学生自主查看,决定是否参加各类活动。而中国高校则较多使用人与人面对面的交往方式,由老师口头通知学生,或者在教室、宿舍等公共场所张贴告示。这样一来,如果学生缺课,或者没有注意告示栏,可能就会错过重要的活动,甚至考试。
(2)流程安排不同。教学伊始,在爱尔兰,学生会收到详细的教学大纲,对教学内容、教材、工具书、教学进度、考试方式、成绩计算方法都有具体表述,学生一目了然,可提前设定自己的学习计划,安排自己的出行、休假等。而中国的教学安排没有那么详细精确,学期中的休假时间一般也要临时通知,学期开始和结束的日期,由于发布时间和方式的问题,没能及时通知到个人,也会引起留学生的困扰,给他们购买往返机票造成困难。这一点,在学生来华之前,与爱尔兰高校的沟通尤为重要,因为购买机票、预定住宿、安排接机等前期工作,都需对方学校教师配合进行,通告学生。
与此相似,在管理流程上的提前告知也很重要。在本次调查中,大部分爱尔兰学生都对签证、体检、办理学生卡等流程的安排表示不满,特别是对需要在两个校区之间来回跑,由此引起缺课感到不理解。这些安排最好能提前告诉学生,发布详细的流程图,并做出一些解释,而不是简单地把学生赶来赶去。
(3)管理人员的专门化程度不同。在爱尔兰由于学生人数相对较少,因此对不同的学生类型都安排有专门人员管理,学生有任何疑问都可以找到明确的人来帮助他。而在中国,没有安排或者即使安排了专门管理人员,但由于身兼多职,管理不能到位,因此与学生缺少交流。学生有问题不知道找谁,在中国找不到反馈的渠道,自然就会向本国的老师求助,往往就会引起爱尔兰高校产生自己的学生在中国得不到良好照顾这样的想法。与其亡羊补牢,不如把工作做在前面,使学生有一个良好的沟通渠道,很多矛盾就可以消弭于无形。此外,学生初来乍到,特别需要获得大量的信息,如果这时能有一位引路人,告诉他们在哪里买东西、怎么上网、如何看病,这对学生克服文化休克,融人当地社会,尤为重要。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