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范围内,对人类口语传承和口头诗学的考证和研究还是有一定成果的,然而在中国,学界始终较少关注口头语言和文化研究,这一方面是因为汉字和史官文化成熟较早,历史思维发达,另一方面由于我国的语言系统比较特殊,汉语书面语言与口头语言严重脱节,即有声语言和文字表达系统错位。在中国的先秦时代,口语曾经有过和古希腊时期相同的辉煌,口语和书面语的地位是大致相等的,那时人们注重论辩和演讲,书面语记载的大多为经过粗略加工的讲稿和辩词,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当时口语的面貌。六朝时代还曾出现了记录善辩之士捷辩之辞的笔记体小说《世说新语》,但之后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口语和书面语的距离开始拉大,几乎无法逾越。汉语“言文脱节”现象出现得很早,周代就利用史官组织形成一种比较统一的超方言的书面语,摆脱了地方大、方言杂的局限。正因如此,以儒家为代表的学说典籍可以依赖文字流传而不易被篡改。悠久的文字历史使汉民族较少重视下层的或其他民族的口头传统,这是中国历史文化特点决定的。先秦时期曾有一种类似“普通话”的统一的、规范的口语,称作“雅言”。史书上记载,孔子在读古书、行古礼时就使用雅言,只是这种统一的口语当时没有在社会上推广,以后便消失了。“文言”是指以我国先秦时代的口语为基础形成的一种书面语言,某些文言词语包括成语在今天的口语中依然常常用到。在中国学术传统中有重视上层文化的倾向,民间文化、口头文化的研究在历史上重视不够。当今社会,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地位日趋重要,这个领域的探索具有必要性和迫切性。目前国内外都存在着对汉语口语的误读,在原生口语的基础上对口语之美进行解读,可以改变以洪堡特等为代表的理论家对汉语口语之美的误读。本书从口语美学的基本概念人手,分析口语美产生的生理机制和物理情态,并在东方“天人感应”和西方“异质同构”的基础上提出汉语口语美学的理论架构。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