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王观性
从认识主题的动因和形式上看它是主观的,具有观念形态;从认识主题的过程看,它呈现着主观与客观相碰撞、相融合的形态。主题是现实生活与撰稿人的心灵相碰撞的产物,碰撞的结果应是撰稿人的思想与客观事物的高度统一,是撰稿人对客观事物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主观性的突出表现,就是撰稿人通过文章反映客观事物时的态度,所以主观显现的结果是一种观念上的形态。主题的客观性还受制于撰稿人的世界观、立场和情感的影响,受制于认识能力和写作能力的影响。所以,主观反映客观可能具有一定的差异性,这是调研报告主题的性质之二。
(三)时代性
任何一个思想或观念,都是特定的时代的产物,受制于一定的历史条件。作为观念形态的文章的主题,与时代内容有着不可割裂的密切关系,必然要打上时代的烙印。调研报告反映的内容,都是当代人调研活动的结晶,只能反映现实社会的方方面面,而不能超越他所处的时代以外去。国内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调查研究,绝不能反映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时期的改革开放,它只能反映与土豪劣绅和军阀的斗争;当代的调查研究也不能反映出解放初期的社会主义改造运动。所以,它的时代性是很明显的。这是调研报告主题性质之三。
主题的三个层次与三种性质之间有一定的内在联系,主题类别是构成主题的基础,具有客观性;主题特征是主题的形态,具有认识上的主观性;主题内容是主题的实体,具有时代性。我们知道了构成主题的三个层次和主题的三种性质之间的关系,再撰写调研报告时如何确定主题、归纳主题或提炼主题就能够做到游刃有余了。
三、主题的思想体系
对于内容较多、问题较复杂的长篇文章或鸿篇巨作,都有诸多的章节各自表达一个完整的内容,每个章节也都有一定的思想观点,最终都融汇于一个主题之中,这个主题是由围绕它的若干个基本观点和说明它的属观点组成的,这个被围绕的主题就是由从属于它的若干个分观点构成的思想体系。不过,从主题涵盖的范畴来看,不论著作有多么恢弘,承载着多少内容、涉及了多少个问题,一部非汇编性的巨作或一篇长文都只能以一个主题为核心,不能有两个以上的核心主题,其他的所有主题都是围绕这个主题确定的,都只反映这个主题的一部分,是对这一主题的补充。本书把这个主题称为宗旨主题、核心主题或大主题,把其他主题称为分旨主题、非核心主题或小主题。
在一部著作或一篇文章中,只围绕一个核心,解决一个核心问题,蕴涵着一个核心主题。宗旨主题与分旨主题、核心主题与非核心主题、大主题与小主题之间的关系是,宗旨主题、核心主题或大主题贯穿于作品的全部内容之中,概括了作品的全部思想,处于涵盖其他主题的统领地位。无论一部著作有多么恢弘、一篇文章有多么绵长,它也只应有一个宗旨主题、核心主题或大主题。在一部著作中或一篇文章中,每一部分表达一个完整的局部内容、包含着一个局部的主题,这便是分旨主题、非核心主题或小主题。分旨主题、非核心主题或小主题反映宗旨主题、核心主题或大主题的某一部分思想。我们现在论述的不是从已有的作品中,如何认识主题和如何提炼主题,而是在动笔成文之前如何确定主题和如何从材料中提炼主题。所以,确定的主题就有个选择问题。作品是写给谁的?写给什么人的?写给社会哪个阶层的?要解决什么问题?都需要明确。比如,国庆节庆祝活动的主题,是展示和宣传国家在各方面的成就,在什么范围内突出哪些成就,就有个选择的问题。
一般情况下,宗旨主题和核心主题与大主题是等同的,有时大主题被包含在宗旨主题或核心主题之内。只有宗旨主题和核心主题在任何时候都是等同的,两者是用不同的词语表达的同一个概念。比如,费孝通的《江村经济》调研报告,集中反映了中国南方农村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受西方影响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环境中的经济状况和传统的风俗习惯,一共有464000多字,除去前言共有15个部分,它们是:调查区域;家;财产与继承;亲属关系的扩展;户与村;生活;职业分化;劳作日程;农业;土地的占有;蚕丝业;养羊与贩卖;贸易;资金;中国的土地问题。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