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长江文化大系2·长江流域的官话与方言:雅言土语》:
藏族的口头文学——谚语
藏族谚语是雪域藏民族口头文学中的一块瑰宝,是藏族语言艺术中最具个性、最有魅力的一道风景线。藏族人从小就学习谚语。谚语在藏语里叫“丹慧”,“丹”意即言论、言事;“慧”,意即楷模、比喻,合起来有“语言的楷模”或“比喻的语言”之意。
藏族谚语广泛反映了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哲理性很强:“大鹏在蛋壳里,已长出六寸翅膀;狮子在娘胎里,已具备三分本领”;“若不会使用,学问再深也是傻子;若不去耕种,土地再大也是荒滩”;“月光再强烈,青稞晒不干”:“哪怕大海干涸,青蛙不会晒死”;“干柴、红火和碧水,三者一物降一物”;“如若手中提着肉,头顶就会旋老鹰”;“湿木头可以燃着,干石头决不会点着”。藏族谚语中,很多是用具体的东西来揭示复杂的辩证关系,用浅显的事例来阐明深刻的思想,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传达生活的真谛。如“血、肉、酥油和祭食,有时是良药有时成毒食”;“好人也有邪见解,坏人也有好方子”:“对肺病有益的药,治肝炎可成了毒”;“母牛的毛是黑的,挤出的奶是白的”。
藏族谚语告诫人们保持气节、保持情操,成为一个高尚的人:“老虎虽不勇猛,决不当看门狗:野牛虽力大,决不当驮货牛”;“肚肠辘辘拒吃脏食的,是白唇野驴的品尚;渴若火烧不喝泥浆的,是黄脊野牛的德行;悲痛欲绝不掉泪珠的,是豪壮男汉的情操”。
藏族谚语还提醒人们如何待人、如何审视社会、如何规范自己的行为:“不懂骑术的妇女骑驽马,不仅驯不了马还送命”;“心眼多的男人难成事,念头多的女人难遂愿”;“没有裂缝打不进楔子,没有疮口生不出蛆虫”:“好朋友是治病的良药,坏朋友是致命的病魔”;“圆石是墙塌的根因,口舌是是非的源头”;“自己酿就的酒,是酸水也得喝”。
藏族谚语也是藏民族的教科书,是畜牧知识传播的主要渠道:“只要鞍子捆绳很结实,牦牛上下奔驰勿担心”;“马骨折难长合,人骨折死不了”:“如果腹中无病症,脸上不会显垢斑”;“不会卖的卖初春马驹,不会买的买盛秋老马”;“秋天的马,肥如大鹿也要爱惜它;春天的马,瘦如小兔也要骑着跑”:“秋天的母羊得用草垫饱,春天的母羊要用水灌饱”。
藏族谚语在语言结构和修辞手法上都有自己的风格和韵味。从上面举的一些例子可以看出,藏族谚语对音节的要求并不严格,可以是整齐的,也可以是多少不一的。它短小精悍、节奏感强、整齐而不死板,常常运用通俗易懂、朴实简练的语言来表达深刻的思想、沉淀的智慧。不过,它最突出的特色在于具有灿烂的民族色彩和浓厚的高原气息。藏族谚语中经常出现的词汇大多同雪域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密切相连,如雪山、湖泊、峡谷、牧场;如喇嘛、菩萨、经典、白螺;如大鹏、白鹤、牦牛、骏马;如糌粑、乳汁、氆氇、哈达,这些都是青藏高原特有的事物。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