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背景
在经济全球化演进日渐加剧、文化多元交融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背景下,语言作为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载体,已成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对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提升,我国语言文化国际推广的效能也取得长足的进步与发展。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如何加强汉语国际推广,加快汉语走向世界,促进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和中华文明走向世界,助推国家软实力发展,不仅是提升我国综合国力、扩大国际影响的重要战略举措,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迫切要求。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汉语国际推广工作。胡锦涛、温家宝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亦先后多次对孔子学院建设做出批示,要求孔子学院建设要“统筹规划,扎实推进,力求开办一所就办好一所”。2004年6月15日,胡锦涛主席亲自出席“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孔子学院”合作协议签字仪式,并明确指示:“汉语加快走向世界是件大好事。”① 温家宝总理亦曾“建议教育部按照锦涛同志的指示精神,综合研究汉语国际推广的有关问题”② 。国务院办公厅于2006年3月转发了《关
①中国教育报.2007年3月19日第一版.孔子学院发展综述:汉语世界升温是件大好事。
②关于下达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的通知.
高校汉语国际教育发展研究
于加强汉语国际推广的若干意见》(简称《意见》)。《意见》从国家战略的高度阐明了汉语国际推广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提出了汉语加快走向世界的指导思想、总体规划和政策措施,确立了把“提升学科地位、建立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专业学位制度”列为汉语国际推广的重要任务。同年7月,在全国汉语国际推广工作会议上,国务院办公厅对汉语国际推广提出新的要求:“要树立新的汉语国际推广观,实现发展战略、工作重心、推广理念、推广机制、推广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六大转变’,加强汉语国际推广能力建设。”① 2007年3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二十三次会议审议通过了《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汉语国际教育”这一称名得以正式确立。
汉语国际推广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但其形式、模式、称名和实践却随时代演进和国际情势的变化而历经更迭。从某种意义上说,“汉语国际教育”这一称名实质上是从“汉语国际推广”逐步演变深化而形成的,可视为汉语国际推广的代称,由多种形式的汉语教学形式组合而成。从高等学校的角度看,汉语国际教育既是指“高等学校在国外创办的孔子学院(孔子课堂)”等形式的汉语教学,同时也可以是“来华留学生的汉语教学”,以及“对外汉语教学专业教学、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等形式的对外汉语人才培养”。高等学校汉语国际教育是“对外汉语教学”的横向拓展。② 对外汉语教学活动在我国高等教育领域有近60年的历史。而高等学校的“汉语国际教育”这一提法是在2007年之后才确定的,在汉语国际教育这一新形式和新名称下,汉语国际教育的专业性、区域性、实效性矛盾逐步显露,诸如教材编写及教法问题,教学模式及教学理念问题,师资保障及学生培养问题,招生考试及学业评价问题,学位授予及修业程度问题、学习时限及学制年限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既是汉语国际教育发展面临的新课题,也是高校发展汉语国际教育亟须进行理论探索和深化实践的热点问题。如何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为高校汉语国际教育发展寻得理性路径,不断深化高校汉语国际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作为高校长期从事汉语国际教育的工作者,尽管我们的学术底蕴不够深,水平不够高,但我们有志为此尽心努力,坚持不懈地探索汉语国际教育的新问题,积极推进高校汉语国际教育的新发展。
此表述仅是一种相对理解,关于汉语国际教育与对外汉语教学的异同,后文另有详叙。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