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汉语方言词汇比较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100097550
  • 作      者:
    董绍克等著
  • 出 版 社 :
    商务印书馆
  • 出版日期:
    2013
收藏
作者简介
  董绍克,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1978年考入山东大学中文系读硕士研究生,师从殷孟非先生攻读汉语言文字学。1982年毕业到山东师范大学中文系任教。兼任中国语言学会理事、山东省语言学会副会长。
  长期从事方言学、音韵学研究。主要著作有《实用音韵学》(与殷孟非先生合著)、《山东方言词典》(任主编,国家教委“九?五”重点社科项目)、《阳谷方言研究》、《聊斋俚曲集俗字研究》(2002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汉语方言词汇比较研究》(合著,2008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论文有《阳谷方言的儿化》(《中国语文》1985?4)、《山东阳谷、梁山两县方言的归属》(《方言》1986?1)、《论(七音略)铎药两韵的音质特征》(《古汉语研究》2003?2)、《方言字初探》(《语言研究》2005?6)等六十余篇。获山东省社会科学重大成果奖一项,优秀成果奖八项。
展开
内容介绍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汉语方言词汇比较研究》一书的立题有其创新性。纵观汉语词汇研究史,我们看到传统的汉语词汇学是把共同语词汇作为自己研究对象的,其理论基本上是建立在对共同语词汇研究基础之上的。但是,汉语方言词汇特别丰富而复杂,而且与共同语词汇有较大差别,许多现象只靠传统词汇学理论难以解释清楚。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加强对方言词汇的研究,借以丰富和发展传统词汇学的理论和方法。该书通过具体的语言事实显示了这一点。
展开
精彩书摘
  但即使在那些同样保留“跑”义的南方方言内部,“走”的引申发展也有不同。如广州方言有婉指小孩夭折的意义;海口有为某事而奔走义,相当于普通话“跑工作、跑材料”中“跑”的用法。如“汝去走下,望做得无做得你跑一下,看行不行”;娄底方言有介词从、通过的意思。在那些未保留古义的方言里,引申义也有差异。如洛阳、万荣方言有寡妇改嫁的意思;银川可以指代马善于奔跑的机能和本领;南京、丹阳方言“走”作介词,不仅用于表示空间的起点,而且可以表示时间的起点,而成都、银川、乌鲁木齐方言作介词,只用来表示空间的起点;武汉方言有表示抵消的意思;于都方言有母猪、母牛等发情的意思。从中我们看到“走”根据其基本义为“行走”或是“奔跑”,呈现出南北方言的差别,但在两大方言区内仍有不同方言之间的语义差异。
  动词“做”,其多义义场义项数量的差异是巨大的,更引人注意的是各方言多义义场义位的具体义值不同。如武汉方言“做”可以表示发出气味、味道的意思:“房里做香气”;绩溪、宁波、广州可以表示打人、揍人的意思;与此近似,温州有谋害、杀害的意思;苏州、杭州、温州有表演、演出的意思;广州、建瓯则有上演、放映的意思;温州,建瓯、福州、海口可以表示发生某种自然现象,如“夏至梅做起做不歇指梅雨季节长”(温州)、“做风台刮台风”(建瓯)、“做水发洪水”(海口),雷州可以说“做北寒发疟疾”。福州方言“做”的用途更为广泛,如“做风发火”“做病装病”“做契订立契约”“做神调情”“做症使上当”“做目充当向导…做侬待人接物”,近乎万能动词。普通话口语里“做”的使用频率和范围也在迅速增大,逐渐侵占别的动词领地,其中可能有方言的影响。E匕如,广州方言“做”表示打人的意思,是用隐蔽的方式打,类似温州方言“做”的谋害谋杀的意思,已经出现在今普通话口语中。
  “死人”在各方言的基本意思都是死去的人,很多方言也都引申出指称呆板、不灵活的人,丹阳话略有不同,引申出事情糟糕、局面不可收拾的意思。如“死人哆,格事情暖格办糟糕了,这事情怎么办呀”,广州、东莞方言与此类似,也有糟了、坏了的意思。
  “白”在苏州方言有一个意思是指田地里没有种上庄稼;在绩溪可以借指丧事;厦门引申出与众不同的意义,一是指丧事,一是指公开而不隐晦的话,一是淡而无味的意思,如“喙白”指“胃口不好”;于都可以指酒、醋、酱油等上面长出的霉。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综论
一 方言词汇的名义
二 方言词汇比较研究的价值
三 方言词汇比较研究的历史
四 方言词汇比较研究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五 本书的研究内容与方法

第二章 方言词汇的构词比较
一 从语音方面比较
二 从语素方面比较
三 从构词类型方面比较

第三章 方言义位的义值比较
一 方言义位表意义值比较
二 方言义位指物义值比较
三 多义义场义位的义值比较
四 多义义场义位的关联分析

第四章 方言义位的义域比较
一 含元量比较
二 语用域比较
三 组合能力比较

第五章 方言义位的极化现象比较
一 关于极化现象的理论
二 方言中的义位极化现象
三 极化义位的对立与中和

第六章 方言对立词义范畴比较
一 范畴理论简介
二 方言显性词义范畴比较
三 方言隐性词义范畴比较
四 词义范畴的跨界使用比较

第七章 方言词汇成分的比较
一 基本词汇的比较
二 一般词汇的比较
三 古语词的比较
四 外来词的比较

第八章 从词汇看汉语十大方言的亲疏关系
一 处理对象的确定
二 相似度的计算
三 聚类的生成
四 汉语方言词汇的考察

第九章 方言词汇的历史嬗变
一 词汇地位的历史嬗变
二 语义结构的历史嬗变

第十章 方言词汇差异的形成
第十一章 方言词汇用字
附录一 训读字选释
附录二 方言字选释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