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超大容量的课堂,更加注重教师个体的讲述。
2、自成体系的整合课,用独特的方法深度解析,视角多元,内容丰富,为一线老师们授课提供更详实的资料和更实用的方法。
3、针对某些诗词的常规解读,提出了诸多颠覆性的观点,辅以大量的史实加以论证,注重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引发学生的头脑风暴。
4、关注诗词中重点字词的文化内涵解读,尝试从文化层面去解构,独具匠心地设计了“导读”栏目,目的就是为了让读者更直观地了解本堂课的设计思路。
第一节梦里花落知多少
——《春晓》课堂实录
导读:很多老师在教《春晓》时,都会将其解读为一首赞美春天的诗歌。其实并非如此,它的背后隐藏着鲜为人知的故事。作者孟浩然是个什么样的人?他经历了怎样不同寻常的人生?《春晓》是在什么情况下写就的?其中关键词“啼”,关键句“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又有着怎样特殊的含义?走进苏老师的课堂,答案为我们一一揭晓。
师:好,老师们,大家好。同学们,我们上课!
生:起立!老师好!
师:同学们好,请坐。刚才课间我们做了一下简单的热身,我发现我们在座的各位真是藏龙卧虎啊!一个小小的成语接龙让大家玩儿得是不亦乐乎。关于今天我们要上课学习的内容,请看大屏幕——“诗词背后的故事”。我们要在课堂上一起研究诗词,但是我们研究的诗词呢,都是“最熟悉的陌生人”,为什么这样说?说熟悉,是因为其中每一首诗你们都似曾相识,甚至都是学过的,当然是熟悉。说陌生,是因为你们并不一定真正了解它。
所以说今天我们是一次“耳朵旅行”,让同学们在短短的时间里面“大饱耳福”。当然我们也要手脑并用,我刚才跟同学们说了,苏老师在大学里面教书,形成了一个习惯,就是写字又快又草,所以希望同学们能够跟上我板书的速度,记好笔记,同时用脑子去思索,把今天学到的内容变成你自己的财富。
好啦!接下来我们的第一首诗难度还是蛮高的,我们来看一看。
(屏幕出示《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师:难不难啊?同学们乐啦,说老师你可真逗啊,这么简单的一首诗,小儿科哎,好,我们一起来读读看。春晓,开始。
生:(诵读《春晓》)
师:嗯,学过吗?
生:学过。
师:应该说大凡能背诗的人基本上对这首诗都是非常熟悉的,它可以称为我们的“国诗”了。只要提到诗,这首《春晓》是绕不过去的。但问题是虽然学过,学懂了没有呢?现在我要提问一下,对这首非常熟悉的诗,你是抱着一种什么样的情感?换句话说,你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随便请啦,你来说。
生:我感觉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那种向往之情。
师:可诗人已经是身在春天了啊,当然,也可以有向往之情的。好,感谢你。下一位,随便请。
生:我认为是诗人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师:嗯,喜爱和向往,总而言之,我们刚才的两位都认为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喜爱和向往之情。有没有同学感觉到还有其他的情感在里面?请补充说明。好,有请。
生:我感觉还有一种忧愁在里面。
师:你与众不同,那我问你忧从何来,愁从何来?
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师:你没有告诉我原因啊,你只是读了最后的两句诗,那么你想表达的意思是?
生:我感觉这个“花落知多少”就是花都已经落了,所以我感到人也很忧愁。
师:谢谢你,就像我们曾经读过红楼梦里面的《葬花吟》一样,黛玉的一句“花落人亡两不知”,让人非常伤感。好的,非常难得呀,在我们班里有一位同学能够读出这首诗的另外一种味道,但是可能你并不知道为什么会有忧愁的感觉,所以我们今天要重新来研究一下这首诗。
说到这首诗,我们必然要先了解一下它的作者孟浩然,我们要看看这首诗是在孟浩然什么情况下写的。那么再来一个问题,孟浩然你了解多少?好,刚才是闪电提问,现在可以举手发言了,我们已经要上六年级了,对孟浩然这位诗人你了解多少?唐朝诗人,这个大家就不用说了。好,你来说。
生:孟浩然与王维共称为“王孟”。
师:好的,感谢你啊,补充了大家都不知道的内容。我们说孟浩然是唐朝一位非常独特的诗人,说他独特,在于他非常有才华,但是他的一生却没有谋得任何的功名。换句话说他一辈子都没当上官儿。
孟浩然四十岁之前一直都是隐居的,那么隐居有两种,一种是心甘情愿的隐居,一种是等待着时机,见机行事。那么孟浩然就属于第二种,其实他非常向往仕途,希望能够功成名就。有诗为证,孟浩然在四十岁之后出山,出山之后便厚积而薄发。知道什么叫“厚积而薄发”吗?
生:(齐摇头)
师:就是积累了很长时间而后爆发出来,孟浩然的才华就是在长久的积累后才得以瞬间的充分爆发。而且当时他在整个求仕途的过程中也认识了很多很多的好朋友,得到高人的指点,去拜见了一些高人中的高人。其中一位就是我们刚才提到的王维,那么在王维的引荐之下,他拜访了当时非常著名的一位丞相张九龄,听说过这个人吗?
生:没有。
师:好,那就请开始记笔记吧,孩子们,养成好习惯,把新鲜的知识随时记下来,这样就可以和别人分享了。
张九龄是一位高官,官至丞相,孟浩然一见到他呀是非常敬仰,于是写下了这样一首诗,叫做《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板书),在这首诗里,他把自己对于仕途的向往写得是淋漓尽致,诗中有这样的千古名句:“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板书)就是说我坐在这儿看那些垂钓的人,看到鱼啊一条一条的上钩,却只有羡慕的份儿了。言外之意啊,这垂钓者其实就是张九龄张丞相,说眼看着您呀又有才华,仕途又得意,我是多么羡慕您呀!这样一句话表达了孟浩然对仕途是心向往之的。
那么既然孟浩然向往仕途,又才华纵横,怎么就偏偏一事无成,没有得到一个功名呢?因为他心直口快,得罪了当朝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以至于从此跟仕途无缘,大家想想看,谁这么大的能耐能让孟浩然一辈子当不上官儿,谁有这么大的权利啊?猜猜看。
生:(小声议论,无人举手)
师:呵呵,好吧,告诉你们,的确是很难猜——天子!他得罪了当朝的皇帝,就是那位大名鼎鼎的唐玄宗。
这个事情史书中是有记载的。就像刚才我们同学讲的,他和王维是好朋友,王维是谁?山水诗人的代表,有一个雅号,叫什么?诗佛(板书)。没听说过?记下来吧。因为王维的诗中充满了一种佛学的禅意,所以人称“诗佛”。王维当时在朝为官,有一天,他就约孟浩然两人在一起赏诗论作,此时的孟浩然还是一介草民,但是在朝内他的才华也是有所传播的。那天王孟二人聊诗聊得是意气风发,但是就在这个时候,一声“皇上驾到”,令王维和孟浩然是大吃一惊啊,皇帝的突然造访让孟浩然措手不及,于是——史书中有细致的描述——此时的孟浩然是匿于床下。什么意思啊,“匿”就是藏的意思,孟浩然哧溜一声,钻到床底下去了,躲在床底下不敢出来,不敢作声。
玄宗皇帝就走进了王维的房间,说:“爱卿,刚才朕明明听到两个人在谈诗论作,怎么此时就剩你一个人了?”王维可是个老实人,不敢欺君,就如实道来,说:“没有啊,是两个,那位啊在我床底下,叫孟浩然。”这么一说,皇帝当时就乐了:“哎呦,原来孟浩然在你这儿呀,最近就总听朝中有人说孟浩然是非常有才华的人,不妨把他请出来,让朕瞧瞧。”
这时呀,孟浩然就从床底下爬出来了,然后就向皇帝作了个揖,就开始如实地回答皇帝的问题。皇帝就问孟浩然刚才是在讨论什么诗作呀?孟浩然就非常诚实地说,自己刚才讨论的诗作叫什么,然后就开始为皇帝诵读起来,结果诵读到这一句的时候,皇帝不乐意了,他写的什么呢?他说:“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板书)什么意思呢?是说,你看我这个人不才,当然这是自谦的说法,非常低调,说我没有什么才华,这英明的主子就把我抛弃了;我又成天地体弱多病,所以这好朋友啊一个一个都疏远于我。这一句诗表面上是自谦,是低调,但实际上也包含了对自己四十年来没有获得功名的小小抱怨。
这个时候玄宗一听可不乐意了,立刻就说:“你从来就未向我求得过功名,我又怎么可能抛弃过你,这不是诬陷我吗?那好,既然你认定我是个明主,那我就成全你,从此以后,我就弃你不用。”于是皇帝愤然离去,从此以后,大家可想而知,皇帝都说了我是明主,我抛弃了你,便如你所愿。于是乎,可怜的孟浩然从此在仕途上就再也没有打过任何的翻身仗,只好继续浪迹天涯,过他的隐居生活。
这首《春晓》就是在孟浩然仕途绝望回到自己的故乡之后写下的。现在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看这首诗是不是感觉不一样了?“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孟浩然的确如自己所说身体不好,整天生病,因为他是一个嗜酒如命的人,天天喝酒,我们都知道古人说借酒浇愁啊,一个每天喝得醉醺醺的人怎么可能有好的睡眠质量呢?所以他可以说每天都处在半梦半醒的状态里,好不容易在这样一个春天的时节里,终于睡着了,但是“春眠不觉晓”,不知不觉的天就亮了,是谁把他给吵醒了呢?“处处闻啼鸟”,第二句就讲鸟儿叽叽喳喳的鸣叫声把他给吵醒了。但是这里有一个字,处处闻什么鸟?“啼”鸟。这个字非常特殊,在中国古代诗词里面这个“啼”字往往有特殊的含义,含有悲鸣(板书)之意。有诗为证,你能想到有关的诗句么?
生: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师板书前半句)
师:非常好。“乌啼”就是乌鸦悲鸣。还有比如说“杜鹃啼血猿哀鸣”(板书),“杜鹃啼血”也叫“子规啼血”(板书),知道杜鹃鸟吗?
生:知道。
师:知道“杜鹃啼血”的故事吗?
生:不知道。
师:呵呵,你们回答得真干脆啊。杜鹃鸟有一个别称叫做子规鸟。我们经常说到一个成语,叫做子规啼血,我简单地说一下这个成语的来历。
在古人看来,杜鹃鸟是一种非常悲伤的鸟,叫起来的声音很像“苦儿,苦儿”。传说中它是由战国时期的一个皇帝化身而成,这个皇帝叫望帝。望帝非常贤德,一日他发现身边有一个臣子比他还要贤德,于是便毫不犹豫地把位子让给了这个臣子。但是等他退隐之后,却发现这个人不再像以前那样爱民如子了,相反横征暴敛,变了性子。望帝非常伤感,他对自己的选择后悔不已,最终忧郁而死。死后的望帝便化身为一只杜鹃鸟,也叫子规鸟,日日夜夜悲鸣,直到咯血而死,来表达自己内心无尽的忧愤。所以在唐朝,有个叫李商隐(板书)的诗人写了一首诗叫《锦瑟》(板书),其中有就有这样一句:“望帝春心托杜鹃”(板书)。而后人也用“子规啼血”来形容受了莫大的冤屈。
我们讲这个“啼”就是哀鸣的意思。你想想怎样的鸣叫能让一只鸟儿咯血而死,所以这里的“处处闻啼鸟”也带着一种悲鸣的含义。当然我们说什么事情都有例外,也有诗词当中的“啼”表达的是欢愉的心情,比如说我们学过杜甫的“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板书)。
当然这是一个比较特殊的例子,在多数的诗词里面,“啼”都有悲鸣的意思。就像刚才说到的杜甫,还写过一首《别房太尉墓》,是看望自己一个逝去友人的悼亡诗,其中就有这样一句:“唯见林花落,莺啼送客闻。”(板书)很显然,这个啼字是哀鸣的意思。我们继续看,“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由此一来,后面的这两句便可以对应刚才那位同学的真知灼见——感觉到有一点忧愁。在这里,忧愁何止是一点啊!我们看表面上风雨是指自然界的风雨,但实际上,回想起孟浩然仕途一生的坎坷,我们也可以理解为怎样的风雨啊?
生:人生经历的风风雨雨。
师:说得真好,谢谢你。是啊,我们说也可以认为是人生经历的风风雨雨。而且长夜漫漫,夜来风雨声,就在这样的一种人生的政治风雨之中,“花落知多少”,这里被打落在地上的何止是花瓣,简直就是孟浩然凋零的梦想。
所以,“花落知多少”也让我们想到一个成语,叫做“残红遍地”(板书)。在宋代女诗人李清照(板书)的笔下也有这样的描述,她写过一首《如梦令》,先说“昨夜雨疏风骤”(板书),证明是风雨交加,最后两句则描写雨后花落的情景:“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板书)一夜风雨过后,树叶更显翠绿,花儿却纷纷凋零,所以说是“绿肥红瘦”,与孟浩然的“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有异曲同工之妙。而在台湾,也有一位著名的当代女作家三毛,曾经写过一部非常凄美的散文,就叫《梦里花落知多少》。后来,这个书名还被大家熟悉的一位八零后作家郭敬明借鉴,写了一部同名小说,也是悲剧。
我们延展了这么多,再回到孟浩然的这首诗。可以说,这一夜的风雨让孟浩然醒来之后感慨万千,这满地的花瓣让孟浩然凋零的梦想永远化为了灰烬。所以此时此景,我们再回想一下,再来感受一下,可能你的心情就完全不一样了。那么接下来呢,我想用一种特殊的方式,因为时间有限,就请男生女生各一位代表,把你此时的情绪变成你精彩的朗读。谁想来试一下?只要是你的心情,怎么读都可以。好,有请!
女生:(深情朗诵《春晓》)
师:好,谢谢,我们送给这个孩子掌声好吗?谢谢!非常让人心碎的读法,孟浩然的心,你懂的。好的,下一位找一个男生来尝试一下,只要是你自己的声音,怎么读都可以。哪一位男生?我看你的眼睛都有点湿润了,你来读吧!
男生:(深情朗诵《春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