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普及开展十年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得到了快速而广泛的发展,但就目前现状来看,在某些理念和操作上陷入了迷茫,比如,提供了心理咨询是否就是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学和心理咨询的相关理论能否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全部支撑,把心理不健康群体关注到位了是否就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全部目的,等等。这些问题使得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在喧嚣与热闹之后开始处于一个“瓶颈”期,社会和教育者以及学生成长的期待应该不止于此。必须正确认识这些发展问题,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才能走出去,获得长足的发展。
一、心理咨询代替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是影响和改变人的心理与行为的科学,对个体的人格完善、促进接受主体精神成人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在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性、针对性、实效性、主动性各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是从心理咨询做起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包含心理咨询,但它不仅仅是心理咨询,也不等同于心理治疗。许多高校设立一个心理咨询室,委派一个心理老师,守株待兔地等着学生来访,来则来、去则去,教育的覆盖面小、工作呈被动状态、咨询的效果没有评估、应当进行转介的却“好心”留下来“练手”,这些现象和问题绝非个别。
即使是用单一的心理咨询代替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效果也并不理想,这是目前我国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一大问题,其原因主要在于咨询工作专业化水平欠缺。心理健康教育尤其是心理咨询工作是一项专业性、技术性很强的工作,它要求咨询人员应具有较高学历,受过专门训练,掌握心理咨询的理论与技巧,并持有咨询员职业资格认可证明。个别一线工作人员缺乏正规、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与技能的专业培训,对现代心理咨询技术掌握不够,加之缺乏相应行为规范的约束和指导,在教育和咨询实践中失控现象时有发生,难以保证取得好的效果,甚至造成一些负面影响,使大学生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信任度降低。即使是心理咨询技能已经达到一定的成熟度,部分从事心理咨询的工作人员在其工作领域的身份决定了精力投入程度低的现状,这是造成心理咨询效果差的另一个现实因素。据调查,从事心理咨询人员的精力投入状况有三类,第一类是具有心理学或相关专业的院校,一般由专业教师承担整个学校学生的咨询服务工作,较好的是这些专业人员有规定时间值班接访,但由于专业教师有大量的科研和教学任务,值班时间未必能保证,即使到岗也容易一心多用。另一些具有心理学专业院校的心理咨询干脆由相关专业研究生甚至本科生来负责接访。第二类是未设专职机构或专职人员的院校,其心理咨询由本校具有相关资质的人员来承担,由于兼职身份,也是不能做到全心投入,时间上也保证不了。第三类是专兼职结合承担心理咨询任务的学校,情况相对好些,但兼职人员的效率和效果也会相对差些。因此,心理咨询的用人机制在客观上决定了从事该项工作人员的精力投人状况——低精力投入,使得学生不能从高品质的咨询服务和稳定的咨访关系中达到求助的目标,会直接影响学生的求助动机,包括对心理机构的信任和期待。
二、重障碍性心理咨询。轻发展性能力培养
鉴于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及其所承担的教育职能,对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取向,目前理论界比较一致的观点是坚持和侧重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取向,然而就目前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践而言,仍普遍存在着注重对大学生障碍性心理问题的咨询与帮助,而忽视了对大学生发展性心理能力的积极关注与主动培养的现象。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