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互联网学术信息可信性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63820603
  • 作      者:
    胡磊著
  • 出 版 社 :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3
收藏
编辑推荐
  《互联网学术信息可信性研究》从用户角度,着力解决两个问题:一是用户在实际的互联网信息行为中,评价学术信息的可信性时使用的判据是什么?二是Web外观、来源等外部特征和内容因素通过怎样的作用机制影响用户对互联网学术信息的可信性评价?《互联网学术信息可信性研究》适合从事相关研究工作的人员参考阅读。
展开
内容介绍
  《互联网学术信息可信性研究》从用户角度,着力解决两个问题:一是用户在实际的互联网信息行为中,评价学术信息的可信性时使用的判据是什么?二是Web外观、来源等外部特征和内容因素通过怎样的作用机制影响用户对互联网学术信息的可信性评价? 针对研究问题,以威尔森信息行为模型(1997)和精细加工可能性模型为理论基础,构建了互联网学术信息可信性评价的 “唤醒-启发-思考”模型。综合运用观察、有声思维、搜索日志、访谈和内容分析等方法,探讨了用户在互联网信息行为中评价学术信息可信性的判据;通过操纵认知投入、Web网页的视觉吸引力、站点权威性和内容质量,运用在线现场实验法分析了它们对互联网学术信息可信性的影响机制。最后,主要运用调查法对“唤醒-启发-思考”模型进行了应用检验。
  本研究的结论主要有:用户在互联网信息行为中评价学术信息可信性时,主要使用信息的内容和来源这两个方面的判据。动机是用户评价互联网学术信息可信性的调节变量:当用户评价信息的动机很强时,用户将主要通过思考信息的内容对可信性作出评价,主要判据包括合理性和完整性等;当用户评价信息的动机很弱时,用户将主要通过启发来作出评价,主要判据包括来源权威性和文章的元素是否规范等。视觉吸引力、站点权威性或内容质量越高,用户对互联网学术信息的可信性评价越高。这三个因素对可信性的作用机制不同:视觉吸引力通过情感投入部分中介作用于可信性,视觉吸引力越高,越能唤醒用户高的情感投入,从而正向作用于可信性。站点权威性通过启发作用于可信性,其可在有意识和意识水平以下两个层面上发生,只需花费很少的认知资源。内容质量分别通过认知反应和情感投入作用于可信性。当用户的认知投入程度很高时,内容质量越高,用户对信息内容的认知反应越多,从而正向作用于可信性,这需要花费较多的认知资源。同时,内容质量越高,越能唤醒用户高的情感投入,从而正向作用于可信性。情感投入的中介作用均在意识水平以下发生。
  并且,这三个因素对互联网学术信息可信性的作用机制之间存在相互影响。
  《互联网学术信息可信性研究》的创新性主要体现在其较系统地分析和揭示了web网页的视觉吸引力、站点权威性和内容质量这三个因素对互联网学术信息可信性的作用机制。尤其是发现了用户对互联网学术信息可信性评价中的情感作用机制,即情感投入是视觉吸引力和内容质量对可信性作用的部分中介变量。
  《互联网学术信息可信性研究》的结论对互联网环境下的信息评价研究以及互联网学术网站设计与信息服务实践具有一定的启示和参考价值。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理论背景
1.1.2 实践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方法
1.3.1 思想方法
1.3.2 技术方法
1.4 概念界定与本文的逻辑结构
1.4.1 概念界定
1.4.2 本文的逻辑结构
第二章 国内外互联网学术信息可信性及相关研究述评
2.1 文献调研状况
2.1.1 文献调研范围
2.1.2 文献收集方法
2.1.3 文献数量统计
2.2 国外互联网学术信息可信性及相关研究综述
2.2.1 国外互联网学术信息可信性研究综述
2.2.2 国外互联网信息可信性评价判据研究综述
2.2.3 国外互联网信息可信性影响因素研究综述
2.2.4 国外互联网信息可信性与信息查寻行为的关系研究综述
2.3 国内互联网学术信息可信性及相关研究综述
2.3.1 国内互联网学术信息可信性研究综述
2.3.2 国内互联网学术信息可信性相关研究综述
2.4 国内外研究评价及研究问题
第三章 互联网学术信息可信性及其评价模型构建
3.1 互联网学术信息可信性探析
3.2 互联网学术信息可信性评价模型构建的理论基础
3.2.1 威尔森信息行为模型与互联网学术信息可信性
3.2.2 精细加工可能性模型与互联网学术信息可信性
3.3 互联网学术信息可信性评价的“唤醒-启发-思考”模型
第四章 用户信息行为中的互联网学术信息可信性评价判据研究
4.1 研究假设与设计
4.1.1 研究假设
4.1.2 研究设计
4.2 结果分析
4.2.1 量表检验与动机操纵检测
4.2.2 试观察
4.2.3 正式观察
4.2.4 访谈文本数据分析
第五章 互联网学术信息可信性影响因素研究
5.1 研究假设与设计
5.1.1 研究假设
5.1.2 研究设计
5.2 结果分析
5.2.1 量表检验
5.2.2 ]E式实验
第六章 “唤醒-启发-思考”模型的应用检验
6.1 研究设计
6.1.1 验证假设
6.1.2 研究设计
6.2 结果分析
6.2.1 数据搜集与样本描述
6.2.2 数据分析
6.3 讨论与结论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与创新点
7.1.1 研究结论
7.1.2 本研究的创新点
7.2 研究的局限性
7.3 未来可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互联网信息可信性评价判据和影响因素一览表
附录2:观察文本内容分析编录单及样例
附录3:部分访谈文本记录
附录4:第二个研究问题中网页制作的内容素材
附录5:本研究中变量编码规则
附录6:性别、专业和年级转换为哑变量编码表
附录7:“唤醒-启发-思考”模型应用检验中页面制作的内容素材
附录8:“唤醒-启发-思考”模型应用检验中选取与制作的页面
附录9:互联网信息评价观察研究问卷(以力学专业为例)
附录10:认知反应调查问卷
附录11:互联网信息评价实验问卷(以实验组01、08、09、16为例)
附录12:“唤醒-启发-思考”模型应用检验问卷
作者简况
致谢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