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在战国中期长期战乱、民生痛苦、社会发展趋向天下统一的背景下,总结各国治乱兴亡的规律,提出了一个富有民主主义的命题:“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认为民为国本,人民是国家的根本,这也是孟子政治学说的核心。人民最重要,国家其次,君在最后,认为君主要以爱护人民为先,要运用国家政权去实现人民的心意。孟子赞同若君主无道,人民有权推翻政权,认为商汤代夏桀、周武伐商纣的革命都是正确的。孟子还提出要“与民同乐”、“保民养民”、“得民心者得天下”的观点,十分重视民心的向背,并通过大量历史事例反复阐述这是关乎得天下与失天下的关键问题。这一思想,对后世影响很大,每一个朝代的创业者都在不同程度上实践着孟子的民本思想。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仁,据孟子解释,就是“人心”,仁政就是仁者治政。孟子认为仁表现为:第一,爱民。孟子主张统治者要“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第二,任贤。“为天下得人者谓之仁。”第三,尊人。孟子公开宣扬“民为贵”、“君为轻”的口号。第四,推恩。要求统治者拿“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推恩办法来治民。第五,伐暴。杀无道者,也是仁,而且是最大的仁,肯定人民可以有推翻暴君的正义战争。
孟子的政治学说,是以仁政为内容的王道,其本质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孟子提倡“仁者爱人”,“爱人”是仁的基本内涵,主张实行“井田制”,让百姓有“恒产”,要薄税轻敛,取民有制,兴办教育,用“亲亲”、“长长”的孝悌理论进行教化,引导他们向善,以缓和阶级矛盾,巩固统治阶级的统治。孟子认为统治者实行仁政,可以得到天下人民的衷心拥护;反之,如果不顾人民死活,失去民心,就会被人民推翻。
孟子仁政思想的基础是民本论,其根据是性善论。孟子把伦理和政治紧密结合起来,强调道德修养是政治建设的根本。他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这已经蕴含了后来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由“内圣”而“外王”的道路。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