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三个子女,老大是女孩,从六七岁就让她在家里干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生活实践的锻炼,使她不仅自理能力强,而且学习能力也强,学习成绩一直很优秀。参加工作后,她工作能力强,并且家务料理得也出色,总之综合素质较高。老二是男孩,因为上有姐姐干家务活,他虽然也干一些,但他总是锻炼少一些,所以虽不懒惰,可是干活的能力差一些。
从学校走向社会后,工作干得不错,但家务活干得很差。老小是女孩,因为她上有姐姐、哥哥,所以家里的事几乎不加过问,我们做父母的也很少安排她干家务。由于她缺少锻炼,虽然工作干得还出色,但家务活几乎啥也不会干。现在我有内外孙女共三个,一个读高中,一个读初中,一个读小学,她们的学习、道德品质,现在看尚无问题,可以说比较优秀。但是,她们三个不论大小都无干家务的习惯,这显然与其父母的家教有着直接关系。这些孩子在校都表现很好,但缺少劳动习惯,吃苦能力、自立能力都比其父母差得多。
及此,我想到现在的孩子几乎都是独生子女,父母无不视子女为掌上明珠,生怕其磕着碰着,很少有让他们干家务活的,溺爱替代了正确的家教。有不少家长不仅不对孩子施以好的家教,而当孩子入学后,他们和学校的教育唱反调,以淡化或抵消学校的正确的教育效果。比如教师为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和卫生习惯,教育并指导学生干好值日。由于学生干得认真,放学回家晚了一点,家长便对孩子说:“干得那么认真干啥,那么累那么脏,以后少干点。”家长的一句话,就可能抵消学校的教育效果。还有不少的学生家长,生怕自己的孩子受委屈,只要教师批评一下学生,家长就找老师闹,弄得教师不敢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批评教育,这都是对学校教育的直接干扰。由此可见,我们对下一代的教育必须从正确的家教开始入手。
《中国经济时报》7月27日刊登陈晔的文章说,德国立法规定孩子必须做家务,对6到18岁的孩子在各个年龄段应干什么家务活都有明确的法律规定。孩子若不自觉执行,父母有权通知有关部门,政府将派执法人员监督孩子执行有关条例,因而德国的孩子都能一丝不苟地执行法律的规定。陈晔说,德国“父母对孩子的教育非常严谨,绝没有半点庇护”。
我们应当学习德国的做法。鉴于我国独生子女家教现状,国家应该重视儿童的家庭教育。效法德国,相应立法,以法律保障儿童都有良好的家庭教育,并保证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密切衔接与配合。这很可能是提高我国教育教学质量的不可或缺的保障和措施。
充满铜臭气的高等教育不会出人才诺贝尔奖得主高锟说:“如果事事以金钱为重,我告诉你,今天一定不会有光纤技术成果。”用高先生的名言作为尺度,衡量一下我国的高等教育,可以即刻明白,如果高校充满铜臭气,是培养不出高等人才的。支持此论点的论据虽俯拾皆是,几乎尽人皆知,但这里仍不妨概括地列举几条。
其一,有的高校,在教学第一线的教师,责任心很差,讲课不认真,应付了事,考试给学生指重点,简单一考了之。而教师却用大量的时间去捞“外快”。给本科生上课的教授呢,则让研究生顶班代课应付,而他对研究生半年也不露一次面。这样的教学状况,能出人才吗?其二,有的高校,搞科研的教授,只注重课题费的多少,急功近利,学术剽窃成风。譬如,国家973项目的某位首席科学家因剽窃他人论文被揭穿,没有评上院士,竟雇凶伤人。这哪里还有点科学家的气质,简直是一个十足的流氓!其三,有的学者一旦有点成就,评上院士,成了名人,便即刻远离自己的研究领域,在社会上东跑西窜,这里当“会长”,那里挂“主编”,还有各类评奖会、剪彩会、代言人等等,把院士的日程排得满满的,但全是不务正业,像这样的院士能搞好科研,育出人才吗?!看看古今中外,凡在学术上做出大贡献的学者,无一不是轻金钱而重事业。比如我们所熟悉的爱因斯坦,当年他拒绝了普列斯顿大学16000美元的全校最高年薪,只取3000美元,因为在他看来,“每件多余的财产都是人生的绊脚石;唯有简单的生活,才是创造的原动力”。据说以色列建国初期,曾要求爱因斯坦任总统,却被他谢绝。他说:“我不懂政治,我只懂公式和方程式,我当不了总统。”我们现在一些教授们对待学术的态度与爱因斯坦对待学术的态度比一比,难道不觉汗颜吗?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