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取得较好的学习效益,必须在山长的指导下有选择地读。山长的择书就是指点为学门径。如在《鳌峰崇正讲堂规约八则》中,山长杨绳武为学生开出《十三经注疏》前四史《通鉴》《续通鉴》《历代名臣奏议》《读史方舆纪要》《全唐诗》《全唐文》《十二代诗选》等一大批经史子集书目,让学生遍读中国文史的精华。
其二,定课程。也就是确定学习的内容和方法。清代的课程多仿元代程端礼《程氏家塾读书分年日程》而作。这-《日程》把学习分为8岁以前、8~15岁、15~20岁、20~23岁几个阶段,每个阶段规定了由浅入深的书目。如8~15岁当依次读《小学》《大学》《论语》《孟子》《中庸》正文等。清代书院根据各自的教学目的和学生情况,定出自学内容。其自习指导,如前所述一般采用登录“日记簿”的方法,按日记录所学内容,到一定时候呈交山长或掌院批阅或挑背。
其三,传授读书法。对清代书院读书法影响最大的当数朱熹的《朱子读书法》,在此基础上,山长多以自己的学习经验,指点学生读书求学。如王文清为玉潭书院定《读书法九则》就是一例:“读书要简”“读书要极熟”“读书要立志”“读书要看书”“读书要养精神”“读书最要穷经”“读书要看史鉴”“读书要下笔不俗”,每条下皆有细则。①有的除传授读书方法外,还教学习态度和学风。如桑调元所订《大梁书院学规》,“窃举平生向学之方,缕缕为诸生告焉”,包括辨志、立本、穷经、学古、博习、静、恒、整、勿聚谈诸条。其中,所谓“整”,是指读书应有计划和程序,循序而学。“凡人心志整则无非僻,举止整则无倾邪,事务整则无纷庞,文思整则无杂乱。竟日课程,限定作何诵习,整饬不紊,则日起有功。”②这类学习方法、学风指导在学规中有很多,不胜枚举。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