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张斌语法思想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9746257
  • 作      者:
    吴晓芳著
  • 出 版 社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3
收藏
作者简介
  吴晓芳,女,1967年生,福建漳州人。1990年毕业于福建师范大学中文系,获学士学位;2005年毕业于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获硕士学位;2009年毕业于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获博士学位。现为闽南师范大学闽南文化研究院副教授。
展开
内容介绍
  《张斌语法思想研究》把张斌及其语法活动放到历史和现实的学术背景下进行讨论,讨论了张斌语法思想的生成、发展及其特点,指出张斌语法思想的理性特质和当代意义。
  张斌是中国著名的语言学家。他积极倡导的“三个平面”语法理论对汉语的动态研究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从而卓有成效地推动汉语研究走向更为全面、综合和多层面互动的道路。他还富有成果地把逻辑学、符号学、心理学、信息论、系统论等相关学科渗透到汉语语法学中,为汉语语法学引进了新观念、新方法,开辟了汉语语法研究的新领域,推动了汉语语法学的多学科发展。
展开
精彩书摘
  第1章  张斌词类划分标准观
  汉语语法研究史上,对于词类问题有过种种不同的见解,陈光磊曾对这种种见解有过这样的总结:“马建忠的‘字无定类’说,黎锦熙的‘依句辨品’说。王力的‘概念分类’说,高名凯的‘汉语实词不能分类’说,方光焘的‘广义形态’说,陈望道的‘功能’说,等等。而吕叔湘的词类观从‘意义’说到‘结构关系’说再到‘功能’说,可以说是反映了汉语语法学上词类理论发展的轨迹,也显示出人们对于汉语词类问题已经和正在逐步形成一些共识。”①这种种见解是和各人所持的词类划分标准相关联的。
  1.1  提倡广义形态论
  1.1.1  词类划分标准研究简单回顾
  自1898年《马氏文通》出版以后直到20世纪40年代,我国语法研究大都在西方传统语法的框架里,用西方的语言理论和语法框架来套汉语的实际,带有明显的模仿痕迹。《马氏文通》模仿拉丁语法,提出“字无定义。故无定类”(词没有固定的意义,因此就没有固定的类别);《新著国语文法》模仿英语语法提出“依句辨品,离句无品”(词是按照在句子中充当的语法成分来分辨词类的,离开了句子就没有词类)。二者都依据词的意义来划分词类。当然,这不等于说,马建忠和黎锦熙只有模仿没有创造,马建忠、黎锦熙都观察到了汉语结构的个别特点,在他们的语法著作中也创造了不少名目来解释汉语特有的现象,但是并没有认清这些特点中
  哪些是最基本的决定语法系统的面貌的东西。
  于是,用传统语法学的方法研究汉语,却只着重句法,或者取消词法,或者表面上不取消,实际上把词法融化在句法之中。面对这样的局面,陈望道等于1938年在上海发起了关于文法革新的讨论,目的在于反对“模仿文法”,努力探索汉语语法的特点和研究方法,建立汉语语法的新体系。①文法革新讨论的焦点之一是:划分词类的标准是什么?在这个问题上最有创见,也最有贡献的是方光焘提出的“广义形态”说和陈望道补充修订后提出的“功能”说。遗憾的是他们对如何凭功能来划分汉语词类并没有作进一步的探讨,而只是停留在一些原则上,所以没有成为主流,只是语法学史中的一次“闪光”而已。但这场讨论为50年代的词类问题大讨论提供了思想基础,即汉语的基本特点是缺乏严格意义的形态,汉语的词法应该有自己的特点。。40年代,几部深受西方语法影响的汉语语法专著先后出版,如吕叔湘的《中国文法要略》(1942),王力(王了一)的《中国语法理论》(1945)、《汉语语法纲要》(1946),高名凯的《汉语语法论》(1948)。这些著作运用西方的语言理论研究汉语材料,尽管挖掘出了汉语的许多特点,但硬套西洋语法理论和框架的地方仍有不少,比如“三品说”就很典型。
  ……
展开
目录
绪论
第1章 张斌词类划分标准观
1.1 提倡广义形态论
1.2 从广义形态分类说到单一功能分类说
1.3 对“词汇·语法范畴”的看法
1.4 张斌对词类的划分
1.5 张斌谈兼类问题
1.6小结
第2章 多视角的虚词研究
2.1 张斌虚词研究理论
2.2 张斌虚词研究实践
2.3 小结
第3章 张斌不同时期短语分类比较研究
3.1 短语名称的沿革
3.2 张斌不同时期短语分类比较
3.3 提出类固定短语
3.4 小结
第4章 张斌的析句观和句型观
4.1 采用句子成分分析法
4.2 改良《暂拟系统》
4.3 首创句型分析法
4.4 小结
第5章 抽象性、生成性、递归性和“修饰语不影响句型”
5.1 “修饰语不影响句型”的理论基础,
5.2 “修饰语不影响句型”提出的时间和出处
5.3 各家对修饰语与句型构建关系的看法
5.4 老问题新视角:基于语料库的句型研究方法
第6章 张斌和“三个平面”理论
6.1 符号学与“三个平面”语法理论
6.2 析句法与句法、语义、语用分析方法
6.3 “三个平面”理论的提出与发展
6.4 句法、语义、语用间的关系及语用平面研究内容
6.5 与逻辑学、信息论相关的语用因素
6.6 张斌“三个平面”观的意义
6.7 小结
第7章 张斌关于“三个平面”理论的实践
7.1 动词的“向”
7.2 关于句子的合语法度:搭配(同现)关系分析
7.3 语序研究,
7.4 主语和话题
第8章 句子模式和句子理解策略
8.1 汉语句子理解的认知研究
8.2 句子的理解因素
8.3 句子和句子理解策略
8.4 小结
第9章 语法学视角下的诗句结构特点的描写与解释
9.1 格律诗的语言结构
9.2 格律诗的理解
9.3 小结
第10章 节律制约句法及诗歌节奏的表现形式
10.1 节律研究简单回顾
10.2 张斌的节律研究
10.3 小结
第11章 张斌关于语言单位的辨识和再分类
11.1 语素的辨识
11.2 词和短语的切分
11.3 张斌的句子性质和分类观
11.4 张斌的复句观
第12章 张斌的教材编写实践和教学语法思想
12.1 张斌编写的现代汉语教材(语法部分)简介
12.2 《现代汉语》胡裕树本(语法部分)个案研究
12.3 《现代汉语》电大本(语法部分)个案研究
12.4 语法研究针对语法教学
第13章 张斌语法思想的来源
13.1 张斌语法研究的学科基础
13.2 张斌语法研究的语言学理论基础
13.3 国内语法学家对张斌语法研究的影响
第14章 结语:张斌语法研究的特色
14.1 兼收并蓄,为我所用
14.2 立足革新,不断探索
参考文献
附录1:张斌先生口述实录
第一节 对汉语语法问题的讨论
第二节 对语言学家们的回顾与评价
第三节 张斌的成长经历和家庭情况
附录2:张斌语法论著目录
附录3:研究张斌语法思想论文目录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