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语言.智慧.逻辑.语法
语言是人掌握的。语言实现人和人之间的沟通。说话人说出话来,听话人便能听到话;说话人不说了,也就没有话(语言)了。语言是和人“粘”在一起的,理解语法,要注意人的因素。
智慧创造了语言,发展了语言。在语法结构中蕴涵着智慧。于是,我们也应该用智慧来理解语法。有时我们觉得汉语语法有点“乱”,有点“不合道理”。用智慧来理解,就会发现它正常而高明。我们说话应该是符合逻辑的。那么,我们用逻辑的思维方式来理解语法,是应该的,也是必要的,因为语法中存在着逻辑,而且语法结构的形成和发展,往往是凭借着逻辑思维方式来引导的。比如一般句式的排列顺序是:
施事主语—动词—受事宾语为什么不是:
受事宾语—动词—施事主语因为上边的符合逻辑思维方式,下边的不符合。
纵观动词句的构造情况,中心语动词的前边有两个部分:主语(动作发出者)、状语(从各方面说明动作行为情况);后边也有两个部分:补语、宾语,前者说明结果(推倒了)、方向(飞往上海)等,后者表示动作延及的承受者。
总体看,这也是符合逻辑思维方式的。
但是,语言是丰富多彩的,它又会出现“反逻辑”的现象。试看下边两组例句:
甲组:
(10)出版社催作者
(11)我喜欢这里
(12)他们已到上海
乙组:
(13)出版社(向作者)催稿子
(14)裁缝裁了条裙子(比较:裁布)
(15)往门上顶根杠子(比较:顶门)
比较会发现,甲组的动词和宾语的搭配是符合逻辑关系的,宾语都是动词的符合逻辑的延伸部分。乙组则不同,动词和宾语的搭配是不符合逻辑关系的,因为宾语“稿子”等都不是动词“催”等的符合逻辑的直接延伸部分。
“反逻辑”,做深入分析,它又可能是符合一定的逻辑关系的。这说明“反逻辑”并不是随意的,而是有一定的依据的(见第四章第一节8.2.2)。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