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血色曙光:华夏文明与汉字的起源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224109092
  • 作      者:
    徐江伟著
  • 出 版 社 :
    陕西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3
收藏
编辑推荐

  《血色曙光:华夏文明与汉字的起源》是一部试图重新描述华夏文明与汉字的起源真相的惊世之作,将彻底颠覆我们固有的华夏文明起源观!

展开
作者简介

  徐江伟,民间学人。
  小学三年级就赶上了“文革”,初中语文学的是“毛选”,高中再赶上“黄帅事件”(1973年小学生黄帅因对老师提出批评意见,而被江青等人树立成造反榜样,全国各地又出现教师教不了、学生学不了的混乱局面),就这样混到高中毕业,进乡镇农机厂当了一名苦力钳工。
  1977年恢复高考,考入浙江师范学院绍兴分校中文专业,毕业后分配到乡镇中学任教,3年后调入县教师进修学校,前后做过10年教师。
  上世纪90年代初下海经商,创办了一个建筑机械公司,一直干了十几年,挣的钱可以保证衣食无忧了,于是关掉公司,专心从事自己最感兴趣的学术研究。
  著名历史学家丁东说,和体制内学者相比,“他的研究完全出于个人的兴趣,经费完全靠自己的积蓄,他不需要为申请课题立项而看眼色行事,和机构周旋。”他说,“这才是最好的境界,这在当今中国属于‘稀缺资源’”。

展开
内容介绍

  《血色曙光:华夏文明与汉字的起源》是一部从语言文化的角度论述东方文明起源,揭示华夏文明特色与内涵的著作。
  《血色曙光:华夏文明与汉字的起源》以全新的视角,力图揭开一个已经存在了数千年的谜局:汉字起源于阿尔泰语,古代阿尔泰游牧民族才是汉字最早的发明者。
  作者推进了80年前高本汉提出的汉字“古音拟构”设想,突破传统的华夏文明起源观,指出多音节的古代阿尔泰语才是汉字古音拟构唯一正确的方向,汉字最初表达的是多音节的阿尔泰语。因为越是冷僻古奥的“雅言”,越是那些仅用作书面用语的汉字,越是对应着今天蒙古人日常口语词汇。从语文史方向描述的话,一部华夏文明起源发展史,就是多音节的阿尔泰语最后消融进单音节百越语言中去的历史。

展开
精彩书摘

  雅言的实质
  “雅言”指古籍中的古代汉语,雅言特点是与汉语口语差距很大,虽然可以读出声来,但一般人根本听不懂,即使是那些饱读诗书的文人,如不盯着汉字去逐一理解,也不知所云。
  记录语言是文字的本质属性,语言是相当稳定的,稳定性来自民族语言无比久远的进化史,为什么古代汉语与汉语口语之间会有如此巨大的差异呢?特别是早期雅言,除了是单音节读音之外,佶屈聱牙,与汉语口语完全不一样,汉民族先民是如此这般说话的吗?肯定不是!记录秦代地方官府行政杂务的出土竹简显示,当时人日常言说,并非满口之乎者也,与我们今天的语言相比并无多大差别。那么古代汉语所记录的到底是什么语言呢?
  笔者以为,雅言之所以佶屈聱牙,艰涩难懂,是因为最初表达的是多音节的匈奴语,雅言原本是古代阿尔泰语词汇,雅言和汉语口语原本是两种不同系属的语言,存在巨大差异就在所难免了。
  许多汉字至今仍然停留在书面语中,没能进入汉语口语或方言中,显示它们是外来词汇。许多雅言汉字的读音与阿尔泰语口语词汇存在内在联系,呈现出严整的对应关系。许多古奥汉字的读音对应着今天蒙古人频繁使用着的口头语,现举例说明之:
  1,跬
  跬kui,形声字,指人的脚步,据说古人以半步为跬。这个字始终停留在书面语中,始终是“雅言”。如果你一定要用在口语交谈中,又未反复解释,没有人会知道你在说什么。但它在蒙古语口语中十分常用,意思是跑步,读作“国胡”guihu,与跬字的读音近似,推测“跬”是说古代蒙古语的人用形声方式创造出来的。
  2,杲
  杲,会意字,仅在古代汉语中出现,树梢上有一日,意思是明亮的天光,如《荀子·内业》:“杲乎如登天,杳乎如入渊”。但蒙古语天气,天光读作“阿嘎”agaar,与gao读音近似,推测杲原本表达的是古代蒙古语。
  3,乳
  乳,用于书面语,指奶水,它古代汉语中是一个完整的词,但现代汉语中只能作词素用,如“乳酪”。而蒙古语奶水读作“苏”suu,与汉字“乳”读音近似,推测是这个汉字的原始读音。
  4,贾
  商贾的“贾”,属于书面语,在汉语口语及方言中难觅其影踪。蒙古语出售东西叫做“特尔古儿”delguur,重音在“古”,此为词根,蒙古语书店叫做nomiin  delguur,即“书的贾”。推测其为“贾”的原始读音。
  5,庐
  古代汉语中指房子,后世文人雅士们习惯称自己的书房为“**庐”,但汉语口语中不见有人称房子为“庐”的。蒙古语口语房子确是如此读法,读作“额落”oroo,重音在“落”,蒙古语书房:nomiin  oroo,推测“额落”就是“庐”的原始读音。从蒙古语可知它原来其实一点也不雅,土得很。
  7,啖
  啖dan,意思是吃,雅言,汉语口语不用,它仅在古代汉语中出现。但蒙古语“吃”的确读作“依都”idehn,与这个汉字读音近似,推定是匈奴创造了它并遗留在了古代汉语中。
  8,徒
  蒙古语“弟弟”读作“度”duu,笔者推测这是汉字的“徒”的原始读音,因为“徒弟”一词中“徒”字有“弟弟”的意思。它来自蒙古语的可能性很大。
  9,步
  古代汉语中走路叫做“步”,但这是雅言,汉语口语中没有这种用法。而蒙古语“走”的确读作“亚把”yabu ,与汉字“步”的读音近似,怀疑其为原始读音。
  10,诈
  汉字“诈”是欺骗的意思,书面用语,而蒙古语欺骗读作“扎里”zali,与这个汉字读音近似,怀疑其来自蒙古语。
  11,徽
  《史集》记载,在古代突厥语中,部族使用的符号叫做“汪浑”aunhun。笔者推测这是“徽”字的原始读音。徽,会意字,由权力符号火,加上表示丝,旗,人,三个符号组合而成,本义就是部族的特殊记号。传说突厥人的始祖名叫乌古斯,有六个儿子,六子都有自己的属族,乌古斯生前为每个儿子制定了不同的“汪浑”,从此世代传承。“徽”在古代汉语中是可以单独使用的,如《左转·召公二十一年》言:“扬徽者,公徒也”。但现代汉语中它已经变成一个不能单独使用的词素了,如“国徽”,“徽章”,汉字中这种由词变成词素的演变非常普遍,其所反映的正是现代汉语的历史层次。
  12,夫
  古文中的“夫”是男子的意思,也是一种尊称,如“孔夫子”,但只在书面语中出现,汉语口语中不见。蒙古语儿子,男子汉读作“呼”huu,与夫字读音近似。蒙古语是“格根夫”(秀男子),“查干夫”(白小子),“俄日特夫”(早得贵子),厚德夫(山庄之子),马拉沁夫(牧夫),塔日阿沁夫(农夫),昂沁夫(猎夫),阿都沁夫(马夫),乌合日沁夫(牛夫),特默沁夫(驼夫),浩尼沁夫(羊夫),都称“夫”,推测是说古代蒙古语的人发明并遗留在了古代汉语中的。
  ……
  如果你说“善哉善哉”,就是雅言,因为它汉语口语不用,如果你说“好啊好啊”,表达的是同样的意思,但已经是俗语了。雅与不雅的区别是它的来源不同,没有口语化的阿尔泰语词汇即是“雅言”!
  朱学渊先生在《中国北方诸族的源流》中说:“在人类起源,流徙,分合的研究中,族名兼有血缘和语言的双重化石作用”。为此他分析了大量先秦历史人物的姓名,如叔孙(肃慎),孟轲(蒙古),荆轲(准噶尔),吕不韦(罗布·韦)等等,他指出,这些人名与北方游牧民族族名具有严整的对应关系。他们既然以游牧民族的族名为名,其祖先应来自北方的游牧民族。朱学渊确是系统研究北方游牧民族族名的第一人,他还敏锐地意识到阿尔泰语可能是古代中原地区的流行语,他说:
  “在汉语未形成之前,中原流行的语言是今天北方民族的语言,后世北方民族社会是上古中原生活的一面镜子”;“中原地区的语言底层是北方民族的阿尔泰语”;“上古地名和姓氏的比较研究表明,中原古代居民与北方诸族有着血缘上的联系,如果我们能从中原汉语中发现北方诸族语言的成分,将是这种联系的直接证据。将中原古代汉语与北方诸族语言逐一比较,不仅是对汉语的语谱分析,也是分析汉民族内涵的有效手段。”
  那么,活动于古代中原地区,说古代阿尔泰语的人后来到哪里去了呢?朱学渊认为,他们被南方说藏缅语系的人排挤出去了,流向了欧亚广大地区,有一部分改变了原来的语言,消融在汉民族中。
  朱学渊认为汉民族中有北方游牧民族血缘,是史前人类的迁徙活动造成的,他推测汉字中可能有阿尔泰语的残留。但他并不研究古代汉语,也不研究汉字起源,只是点到为止,并没有深入予以论证。
  朱学渊提出了一个重大的历史语言学问题,但笔者以为,所有这一切都无法从人类简单的迁徙活动中找到答案,只有从华夏文明起源的宏观背景中去考察,从汉字读音演变的微观分析中去印证和指认,才能解开这一千古谜团。
  笔者以为,在汉语的历史层次中,来自古代阿尔泰语的词汇首先变成了单音节的“雅言”,而后慢慢向汉语口语渗透,有一些始终与汉语口语保持着很大距离。由于雅言原本是多音节读音,只是到后来才缩成单音节。缩音之后古代汉语便被高度浓缩了,便有了用少量字表达很多语言信息的特殊功能,也由于浓缩不化,古代汉语成了一种晦涩难懂,远离大众口语的所谓“书面语言”。
  古代汉语与汉语口语方言之间差距如此之大,却能在千百年间传承不绝,对此儒家功不可没。由于儒家典籍都用雅言写成,而儒学始终在中国历史上具有崇高地位,那种古奥的雅言必然成为一代代儒生效法的对象和社会大众审美取向。儒家认为这种语言无比优美,反对任何向汉语口语靠拢的企图。直到五四远动前,与汉人口语完全脱节的文言文,仍然是所有读书人的专用语言,乃是华夏文化一大风景,也是人类历史一大奇迹。
  ……

展开
目录

引子

第一编  三皇五帝

1蝴蝶效应

2三皇五帝说什么语言?

3黄帝与猃狁的区别

4黄土黄河

5阿尔泰游牧民族

6原始农耕民族

7掠人为奴的习俗

8人文地理的巨变

9游牧民族的战争优势

10匈奴现象的自然解读

11禺与耦:华夏文明的基因密码

12神农的民族背景

13族与侯:游牧社会的特征

14国字的演变

15以国为姓是什么意思?

16荒谬的大禹治水故事

17游牧帝国的共同性

18“匈奴”的原始读音

19黑洞效应

20蚩尤是什么人种?

21三星堆文化的西方特征

 

第二编  商周秦

22奇怪的殷人姓名

23能变身戎狄的周人

24周人的国号和满洲的来历

25封建的本义

26中国的来历

27古代的姓氏管理

28族名辨析

29秦人习俗中的民族背景

30秦人说什么语言?

31野蛮战胜文明

32气候与人文

33殉葬与阉割

34吴国祖先为何文身断发?

35齐人的民族背景

36楚人原是匈奴

37越王祖先从何处来?

38有孔手斧

39唐太宗说汉语吗?

 

第三编  汉字起源

40汉字起源

41汉字与阿尔泰语的对应关系

42从旦字说起:解读汉字的起源

43汉语音韵学的困境

44汉字单音节化的原因

45古音拟构的人类学思考

46可疑的古代汉语

47关于汉字与现代汉语的思考

48藏缅语系的误导

49失传的文字

50雅言的实质

51古代汉语中的阿尔泰语特征

52奇怪的语气词疑问词从何而来?

53从改姓看单音节化的不可抗拒性

54定居:文字传承不绝的条件

55哪些汉字首先被创造出来?

56汉字也血腥

57殷人的文字读音观念

58关于甲骨文的发散性思考

59原本不是虚词的唯

60乍·胙·祚

61反切注音法与汉字单音节化

62说“取”和“载”

 

第四编  华夏文化的符号:龙·凤·钺

63龙的起源

64冢与华夏文化内核

65红山文化勾云器

66曾经有过猪时代

67乌·鹊·燕

68鸟崇拜的源流

69所有的鸟都是同一种鸟

70从商王亥说起

71良渚文化的民族背景

72由北而南扩展的文明——红山文化、大汶口文化、凌家滩文化、良渚文化

73汉字中的乌鸦崇拜

74神秘的中山国

75穴居之尧

76说“农具”

77从妇好到满都海

78周人有割耳习俗

79周代有“国人”

80阿房宫的本义

81后金是匈奴文化传人

82读懂猪鸟结合体

 

第五编  眺望中亚

83黄帝墓在何处?

84居鲁士与弃

85斯基泰与匈奴

86历史冲击波

 

第六编  透视礼制

87礼的起源

88游牧民族的自觉意识

89礼制与奴性

90孔子其人

91孔子反对殉葬吗?

92乡音无改

93女子难养论溯源

94犹太人之礼

95冷血之美

96超脱历史

97文化的嫁接优势

98历史模型

 

参考资料

附录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