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亲相爱:人际互动,永远从家庭开始
我现在的工作地点在巷弄里面,这实在是因缘巧合的结果。
某一天早上,一位拖着菜篮车要去买菜的老奶奶(看起来约70岁),叫住了正要开门的我,讨论她妹妹的恐慌症,还有她弟弟对健康的过度焦虑。
某一天早上,一位网络上的朋友拿着咖啡来跟我们结缘。我们从她身上了解到很多家长与老师沟通的小贴士,还有附近学校的状况。同一天下午,她带着孩子过来跟我打招呼,我很高兴看到她的两位公子。
有时候,熟识的家长得空,就过来聊聊。远从外地来的家长,可以有个比较自在的空间让孩子游戏,还能向我们咨询……
甚至,有一次,我跟孩子一边游戏,家长一边切水果,我们玩着、吃着,不像在治疗,反倒像在开派对!
我好喜欢这种“人”的感觉,我盼望这种“家”的味道很久了。我也很感恩,许多人一起努力,让心理治疗所能开始运作。
我从喧闹的医院,花了一些时间,走到僻静的巷弄。看着家长、孩子自在的表情,我知道,我走对了地方。
我脑海中理想的家,是可以安心依靠的地方。家人彼此支持、不争吵,相互鼓励、少责备。每个人都能自在悠游,又不损及他人的舒适。沟通顺畅,也能谈心,一同面对属于家庭的问题,大家一起成长。
那么,营造家的感觉,就是我工作的重点之一了——不论是真实的家,还是在治疗所的家。我不讲刺激孩子的话,例如,“你这样下去就完蛋了!”我会说:“你讲难听的话,别人听了会不高兴,对你也不好。”然后,我善用鼓励:“你已经在忍耐了,很好!”这个过程,家长都在一旁陪伴,共同学习。
在家里,有正面的情感,容易酝酿出正面的思考以及产生正面的互动方式。大人之间的正向对话,孩子听后会慢慢内化成自己的逻辑。大人之间的良善互动,孩子可以从中学习与人和谐相处的方法。孩子不易被挫折击倒,因为有坚强的依附与深厚的安全感,孩子了解自己,所以不易被左右。
人际互动,永远从家庭开始。
心贴着心:运用“同理”,站在孩子的立场说话
美国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CarlRogers,1902-1987)虽然被尊为是人本治疗学派的创始人,但他很清楚地表示,他无意“创造”一个学派,也不是一定要心理学相关工作者将他的话奉为准则。在所有心理治疗学派中,他是少数几乎不强调治疗技巧的人,勉强有的话,就是“同理”。
严格来说,同理,不是什么技巧,而是一种态度。我很关心你,想要了解你,所以我把我对你的了解告诉你,让你确定对不对。
英文谚语,有设身处地(putyourfeetinmyshoes)这种有趣的讲法,大陆把同理解释成“换位思考”,也非常传神!
对正在累积人生经验、学习掌握语言的孩子来说,同理,极其重要。善用同理,可以增进他们对自己的了解,以及能用更准确的语言来表达自己。更棒的是,从出生到老,这种方式都有帮助,就像我们一出生,就需要被关心一样。
对比较小的婴孩,他看着你笑,你就会看着他笑,这就是同理。他一哭,你马上知道他有什么需求,帮他解决,这就是同理。
孩子正在发展语言能力,帮助孩子命名、讲出他心里的话,如“你想吃冰激凌”,这也是同理。
等到孩子会表达情绪了,了解他“因为妈妈不让你吃,所以你很生气”,这是同理。
我们不断猜测,用简单清楚的口语表达,企图去了解孩子内心的想法。孩子感受到家长的关心,也了解了自己,更学会了好的表达,为情绪管理建立好的基础。
记得,是“简单清楚”的同理。我们大人对孩子说话,往往太哕唆了!
譬如,“哭什么哭?我比你更想哭!你到底在难过什么?有什么好难过的!电视节目每天都会有,今天没有了,明天也可以看到啊!奇怪,哭什么哭……”这样的讲法,虽然提及了孩子的心情,但是流于发泄大人的情绪,并没有去“感受”孩子的情绪。
其实,只要简单清楚地说,“你没看到想看的节目,你很难过”。轻拍孩子,等待孩子说他想说的话,收拾他自己的伤心,帮孩子擦眼泪,不一定要再多说什么,这就是非常好的同理。
……
展开